2022年05月13日

土城镇 吊袋木耳“串”起产业发展新优势

2022/5/13

本报讯 (记者李硕) 入夏以来,土城镇多个村的木耳迎来成熟期,在地栽木耳基地和吊种大棚内,每天都有村民忙着采摘新鲜的木耳。

在许多人印象中,黑木耳要么种在椴木上,要么制成菌袋放在地上生长。然而,记者在通省馆村黑木耳基地(如图)看到的木耳种植模式却与众不同:在集中连片的大棚内,圆柱形的黑木耳菌棒像糖葫芦一样,首尾相连、穿成一串,“腾空”密集排列,非常壮观。

“这吊着种的黑木耳,不仅成本降低、产量大增,而且‘身价’也明显提升。”基地技术负责人汪远飞介绍,相比传统种植方式,吊袋黑木耳栽培技术优势明显:资源利用率高,1立方米木材可生产椴木黑木耳4架、产耳20公斤,可生产袋料黑木耳1000袋、产耳50公斤;土地利用率高,地栽黑木耳每亩可栽培1万袋,吊袋黑木耳每亩可栽培3万袋;经济效益好,与地栽黑木耳相比,吊袋黑木耳品质更优,单产提高2倍,亩均收益提高8000元。

“今年我承包了5个大棚、种植11万袋黑木耳,预计纯收入12万元以上。”基地种植户郜国富高兴地说,“过去,黑木耳菌种采购自外地,品质时好时坏;现在,菌种都是从大棚旁边的菌种生产车间直接运来,成活率很高,收益更稳定。”

顺着郜国富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该基地还有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菌种生产车间。生产车间采用液体菌种生产工艺,利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培养菌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萌发快等优点。

汪远飞说:“传统黑木耳采用固体接种每袋需8分钱,液体接种每袋成本仅需2分钱,成本降低75%;固体接种平均每人每天可接1500袋,液体接种平均每人每天可接10000袋,效率提高6倍以上。”

据了解,通省馆村袋料黑木耳基地是2018年利用精准扶贫产业资金建设的农村特色产业项目。该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共管分红模式,由菌包厂统一制作菌棒,合作社无偿提供栽培场地和其它基础设施,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种植、分红等多种方式增加农户收入。

“2021年基地种植袋料黑木耳200万袋,其中春栽120万袋、秋栽60万袋,带动本村66户农户增收。”汪远飞介绍,公司计划以通城馆村为中心,带动塘埂、葛坪、穿山、白鸡、黄泥、马蹄等6个村生产黑木耳1000万袋,将土城镇打造成华中地区规模最大、最具特色、产业链最全的木耳小镇。

上一条:加强产业协作 实现三方共赢
下一条:房县出台六条意见 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分享到

© 2017 今日房县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