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祖——夏代人杰 房陵地灵
2019/2/25
房县七里河石家河文化(7人合葬墓)
“濮人当散处武当、荆、巫诸山脉中”,能否找到更具体的位置呢?房县是可供选择的地点之一。因为房县介于武当山脉与大巴山之间。东北诸山大都南北走向,属武当山系;西南诸山多东西走向,属大巴山系。但这只是说明具有可能性,而不能充分证明濮人居住在房县,必须另辟蹊径,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考察。
濮人的明显标志或文化符号是 “凿齿”即“打牙”。 “凿齿”见于 《山海经》等古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舍得乡白泥塘村居住着僰人。僰,音 “勃”,即为濮,即越人,多叫为百濮、百越,唐朝前以俚獠著称。这里的村民露齿时,两颗用金属薄片镶的侧门牙熠熠发光,说明这里保留着打牙的风俗。村民说,打牙的风俗是老祖先遗留下来的,是为了防止人染上瘴气后牙关紧闭灌不进汤药而毙命。
1974年,在四川宜宾发掘出10具悬棺尸骨,其中7具成人尸骨有6具都被打掉了两个上齿。 (朱法飞 《一个消失于几百年前的古代民族,竟然仍在延续——丘北发现神秘僰人》,2015年1月28日 《光明日报》10版)
2010年在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境内发现僰人生活过的悬崖洞穴和悬棺遗址11处,留存棺穴210处。 “僰人”是先秦时期在中国西南居住的一个古老民族,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1573年,在川南一带建立了 “僰侯国”,后遭到大量屠杀最终消失。 (《沐川发现僰人洞210处悬棺》,2010年4月30日《成都商报》)
历史学家任乃强考证,僰人为能操汉语之少数民族,大抵本是百濮之属。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长眠在巴山老林深处的房陵。197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在房县七里河遗址发掘的石家河文化墓葬中发现, “有四座墓里的死者有拔牙现象”,其中 “生前曾经拔过牙的有十二个个体,他 (她)们的所拔之牙多为左右上颌外侧门齿或左右上颌外侧门齿和犬齿”。同年,考古学家张振标实地考察后认为,远古的拔牙习俗,在长江中游的新石器遗址中还是首次发现。韩康信、潘其风在 《我国拔牙习俗的源流及其意义》一文中说: “史籍记载的西南地区僚族和仡佬族的拔牙习俗很可能沿袭了石家河文化居民的拔牙古风。”由此可以认定,湖北房县七里河遗址的凿齿人是种茶人的祖先。就是说,具有石家河拔牙文化特征的房陵居民是西南地区僚族和仡佬族拔牙居民的祖先,或者说西南地区僚族和仡佬族拔牙居民是湖北房县石家河居民迁徙去的。
具有石家河拔牙文化特征的巴山濮人为什么离开湖北房县迁徙到西南地区呢?这是由于七里河遗址的第三期文化遗存——三房湾文化的出现。房县相传曾是夏人活动的区域。夏的纪年在公元前21世纪,即距今4000余年。七里河遗址的第三期文化遗存——三房湾文化,其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4100年左右,江汉地区三房湾文化中,年代最晚的石板巷子类型,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4140年至3880年之间,说明三房湾文化已进入夏的纪年。三房湾文化不是由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直接发展来的,而是由本土文化融汇中原南下的龙山文化晚期煤山等类型文化因素形成的一支文化遗存。七里河遗址上正在发展期的石家河文化骤然消失,而代之以三房湾文化,显然是与华夏族征服三苗沿汉水流域向南推进的政治势力是分不开的。
《吕氏春秋·召类篇》说: “尧战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竹书纪年》载: “尧五十八载,放子朱于丹水 (即今丹江),故名丹朱”,又载有 “唐尧一百年,帝徙于陶,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 《路史》载: “尧生子朱,嚣讼漫游而朋淫,帝悲之,使出就丹。帝崩,虞氏国之于房。”从以上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现来看,丹水流域在尧战于丹水之后,即已被中原占领,此时的房县,成为夏人的活动区域,应是可信的。丹朱既能流放到丹水,则说明汉水中上游一带,早已在华夏控制的政治势力范围之内。七里河遗址里的石家河文化,顿时被突然出现的已进入夏纪年的三房湾文化所取代,也证明这一点。七里河遗址里的考古学文化的突变,正与 “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蒲” (《六韬》),“尧伐丹水” (《论衡·儒增篇》)等古史记载,及 “虞氏国之于房”的史实相印证。
《尚书·益稷》记载,由于丹朱的骄奢,尧把他流放到丹水,把帝位禅让给了舜。丹朱不服,在丹水之滨与尧大战一场,大败。丹朱无地自容,跳南海而死,其子孙在南海建立了驩朱国,又叫驩兜国。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丹朱死后,其子孙即从丹水 (即丹江)一带,迁居南海建立了驩兜国。七里河新石器时代聚落地址,随着三房湾文化的萧条而很快荒芜,可能与房子国的消亡有关。原来夏朝时来自北方的中原人赶走了房县七里河的 “凿齿”濮人并占据了他们的居住地。
结语:
至此,中国茶文化的踪迹或发展路径已基本清楚:饮茶起源于距今约5000年以前的炎帝神农氏。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湖北省巴山峡川。据 《华阳国志·巴志》中 “园有芳蒻、香茗”的记载,茶学家庄晚芳推断,在约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夏商时代,应已发现和利用茶叶。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夏代发生 “禹征三苗”的大事,居住在房县七里河的茶祖——巴山“凿齿”濮人一部分被迁到了中国西南,在云贵高原发现野茶、种植家茶,发扬光大了茶文化;一部分就被融合到了中原文化、当时的龙山文化当中,一直在巴山神农架种茶,后来在距今3000多年 (公元前1106年)时,参加武王伐纣 “革命”,直到唐朝陆羽把 “巴山峡川”写进 《茶经》之中,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