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5日

茶源巴山 茶祖濮人(二)

2019/2/25 作者 李泽民

茶人——九天大濮 周武革命

那么,最早的种茶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濮人从何而来?

2008年9月,贵州省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一本 《九天大濮史录》,书中记载仡佬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始于九天天主。历卜、越、大卜天、大合、濮、僚、仡佬变化” “卜人最早发现火及种子……巫信发现朱砂,达贵发现酒,山古发现茶,呼能炼铜……” (《一部天书揭开仡佬族之谜》,2009年2月2日 《光明日报》第5版) “夏、商、周,诸多明主与仡佬先民结盟,助武王伐纣,威震诸侯”。早在商代,其先民濮人就参与武王伐纣之役。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 “僚” (读音为老)人有关,在住房、服饰、饮食、丧葬和穿耳等风俗习惯上,也保留有大量与古代僚人相似的特征。比如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窝子乡和高阳乡的仡佬族,到十九世纪末仍然还保留有 “打牙”习俗。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周易》称之为 “革命”,历史学家任乃强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解释,参加这次 “革命”的 “牧誓八国”的 “牧誓”,就是牧野誓言。牧指牧野,商都郊区地名,在商都朝歌南七十里,今河南淇县南;誓指誓言,实际是战前武王勉励诸候和军士勇往直前的动员令。史官记录武王这次战前宣誓的话,写成 《牧誓》。“牧誓八国”的 “八国”,是晋以后的说法。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历夏、殷、周,九州牧伯率职,周文为伯,西有九国。”此九国为“牧誓八国”加上 “巴国”。当时庸、蜀 “八国”是八个部落,还没有成为国家,只有原始部落形式之武士从征,所以称 “人”不称“国”。周武王在 “誓词”中说 “及庸、蜀、髳、羌、微、卢、彭、濮人”,也就是 “以及庸、蜀、髳、羌、微、卢、彭、濮的人们”。

历史学家顾颉刚在 《史林杂识初编·牧誓八国》中考证,庸、蜀、卢、彭、濮在汉水流域。 “如以秦岭与汉水为界,则此八国者,三在北而五在南”。北三国为羌、微、髳, “在渭水及河水流域”。南五国为庸、蜀、卢、彭、濮。在南五国中,以楚为立足点, “惟楚国北部有庸、卢与彭,其西有濮,左传中皆有绝好证据,此四国与蜀均在汉水流域”。

“牧誓八国”中的 “庸”,即今湖北竹山县,自古以来无疑义。

“蜀”,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并称,巴东蜀西。古代的巴国,全盛时一度东跨巫山、南界贵州、西包宜宾、北抵大巴山。在辽阔的地域内,还有很多其他小的支系和民族,严格说来,他们有的并不算巴族,但文化却与巴族大抵相同,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巴人。 《华阳国志·巴志》提到巴国的属民: “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玧、夷毂之蛮。”可见巴蜀境内族系之多。

“卢”又称“卢戎”,见于《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楚国的屈瑕攻打罗国,到达鄢水,军队渡河,乱糟糟地不成行列到达罗国,罗国和卢戎的军队从两边夹击楚军,把楚军打得大败”。有关学者解释说,鄢水在襄阳宜城汇入汉江,罗国在宜城西山中。罗国和卢戎都在汉水之西、荆山之东,故能联合抗楚,所以,“卢”也在今湖北省境内。

“彭”,即今湖北房县,也很明确。 《房县志》: “房县古为彭氏族集居区。西周以前为彭部落方国,属梁州域。春秋为房渚,属麇、庸二国之地。战国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

南五国中,庸、蜀、卢、彭的地点和范围已经明确,那么 “濮”在哪里呢?

从巴、濮、楚、邓四国的地理位置关系看, “濮”属周之 “南土”。历史学家吕思勉引 《左传·昭公·九年》: “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 ‘自武王克商以来,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这段话分析说: “巴即春秋时之巴国,今四川阆中。邓,在今河南邓县。楚封丹阳,后人多误认为今秭归。据宋氏翔凤所考,该地在今陕西商县之南、河南南阳之西 (宋翔凤 《过庭录》。)濮与此三国并举,其地亦必相近。”

从濮、麇、庸三国关系看, “濮”在今湖北襄阳以上之汉水两岸,居于武当、巫山之间。 《左传·文公·十六年》: “楚大饥,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楚人乃出师,百濮乃罢。自庐以往,振廪同食。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意思是说,当楚饥困之际,附近若干夷族皆叛之,率群蛮者为庸,率百濮者为麇;楚一兴师而百濮罢,及秦、巴出兵助楚而群蛮降,庸亦被灭。有关学者分析说:庸在今湖北竹山县,麇在湖北原郧县,庸、麇 “此两国定,群蛮与百濮之地亦可定,此等部族如非居于襄阳以上之汉水两岸,即当居于武当、巫山之间,是 ‘濮’亦在今湖北也”。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茶祖——夏代人杰 房陵地灵
分享到

© 2017 今日房县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