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2日

林下生“金”菇飘香 绿富双赢兴山乡

2025/9/12

本报讯 (通讯员刘瑞 刘林) 近年来,我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林下椴木香菇种植”模式,将闲置林地转化为“绿色粮仓”,通过科技创新、品牌营销、政策扶持等多措并举,不仅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还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成为推动我县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政策机制护航,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椴木食用菌发展工作专班,先后出台《关于调整支持食用菌产业链建设的七条意见》《房县椴木食用菌产业提升行动方案》,严格实施耳菇林资源采伐许可制度,实行年度采伐限额管理,让林木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建设白鹤镇东浪村、青峰镇下河村等6个椴木耳菇产业示范村,积极引导乡投公司、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村集体+农户”多方协同的发展格局。

科技赋能提质,增强产业竞争力。依托县农业特色产业研究院食用菌研究中心,我县与吉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成功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椴木小花菇优良品种,显著提升优质菌种供应能力;借助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广泛推广小花菇避雨栽培等实用技术,每年组织技术培训50多场,培训农户超过1200人次。目前,房县椴木香菇生物转化率提高15%以上,干品优级率提升至85%,产品品质备受认可,更因亮相《舌尖上的中国2》而声名远扬。

品牌市场联动,延伸产业链价值。不断加强“房县香菇”“房县小花菇”地理标志管理和品牌建设,将其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构建起“地理标志+名特优新+企业品牌”协同发展体系;在白鹤镇、青峰镇等地建设农文旅融合示范点,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展销活动20余场;由县属国企鑫财集团成立专营公司,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实行“统一收购分级、统一商标标识、统一包装设计、统一价格销售”,并积极对接湖北农发集团等大型供应链平台,推动高端市场销售额占比达到40%。

生态经济共赢,激发林下潜力。通过充分利用林下闲置空间发展椴木香菇,我县大幅降低遮阴棚建设成本60%以上,形成“树上有果、林下有菇”的立体农业模式,每公顷林地综合收益提升3万元。在沙河乡卢家坪村等示范村,42户农户种植椴木香菇160万筒,每年吸纳闲置劳动力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元。

目前,全县林下香菇种植规模已达350万筒,年产干菇850吨,年产值突破6800万元,带动1400多户农户户均增收2.5万元。

上一条:荒滩地变“粮仓”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7 今日房县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