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8日

地理标志让“土特产”变“国际金招牌”

2025/9/8

8月21日,白鹤镇黄杨村村民在采摘木耳。

本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文俊通讯员张奕) 秦巴山脉深处,神农架北麓,藏着一处“生态宝库”——湖北房县,这里孕育出数百上千种特色物产,其中最耀眼的当数三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房县小花菇、黑木耳与黄酒。

8月中下旬,由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主办、湖北日报和十堰市知识产权局承办的湖北地理标志“底蕴寻源·问楚水”新闻行活动举行,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采访团深入十堰房县,探访这3张生态与文化的“活名片”。

“两朵山珍” 香飘世界

8月21日,房县白鹤镇黄杨村椴木食用菌生产基地,村民正忙着采摘黑木耳。旁边的香菇生产基地里,香菇已采摘完毕。

二片丛生,绒毛短而少,形似“飞燕”,房县黑木耳“色鲜、肉厚、朵大”。“我们一直用原木栽培,据说这种方法在我们这有上千年历史了。”村民乐呵呵地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房县地处鄂西北,山峦起伏、气候温润,位于“北纬31度香菇黄金带”,是全国闻名的“耳菇之乡”。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传统的原木栽培技艺,让这里产出的黑木耳色好形美、清香滑腻,售价为普通产品的2倍。房县香菇则“色泽好、外观美、清香滑腻、质地纯正、营养丰富”。

2009年,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了守好金招牌,房县一手抓标准建设,一手抓品牌保护,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从源头把控质量。目前,已有12家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

朵朵香菇形态饱满,黑木耳胶质透亮。成立于2020年的房州味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耳菇产业品牌化发展的缩影。走进生产车间里,浓烈的香味扑面而来,工人们一丝不苟地将优质产品分拣、检测、装入印有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包装中。

“我们严格按照房县耳菇相关标准进行生产、加工,规范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走品牌化发展路线,用标后业务量增长超60%。”该公司总经理曾清兵介绍,公司代表“房县香菇”参加第三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荣获金奖。

2020年9月,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首批互认互保名录。此后,房县耳菇出口创汇持续增长,年增幅超20%。截至2024年底,出口额已达700万美元,带动7万余名相关从业人员增收致富。

诗经故里的“液体黄金”

黄酒博物馆、手工黄酒制作区、民俗小酒馆……8月20日,坐落在209国道旁的花田酒溪黄酒民俗文化村绿荫环抱,黄酒品牌达200余家。

房县是诗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诗经》的采集者尹吉甫生于房县、食邑在房县,《诗经》中的很多篇章至今仍在房县广为传唱。据传,《诗经》中“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此酒, (下转第2版)

上一条:房县至五峰高速房县段正式获批
下一条:化龙堰镇 精准监督推动实事落地
分享到

© 2017 今日房县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