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棵苗”到“全链条”
2025/7/28
本报讯 (特约记者杜达巍) 盛夏时节,我县各地,林木葱葱草药香,一场“不砍树能致富”的绿色变革正悄然上演。近年来,我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以良好生态为基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产业链升级为抓手,大力培育以黄精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探索出一条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强村富民新路径,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粮药套种,一亩农田三份收益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玉米黄精套种基地。”7月20日,顺着门古寺镇狮子岩村党支部书记饶飞的指引,记者看到,一片玉米地里,玉米秆挺拔如卫兵,脚下黄精苗舒展枝叶,形成高低错落的立体种植网。
为什么会选择将黄精和玉米进行套种?饶飞介绍,黄精和玉米可同步完成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环节,可节省田间管理费用与人工投入。黄精喜阴不耐干旱,而玉米刚好可以给黄精提供荫蔽。更重要的是,“粮药套种”能实现“一地三金”。“除了黄精外,种植的甜玉米成熟后直接销往武汉,玉米秆可作为青贮饲料卖给养殖场,一亩地能挣3份钱。”饶飞说。
在该村种植大户余红的合作社基地,村民陈凤梅正熟练地为黄精除草,“我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挣100元,一年能有2万多元收入,比以前纯种地强多了。”
2016年余红带头种植黄精,并创办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吸纳43户村民,去年采挖200亩黄精,其中精品黄精每公斤售价80元。“村里有种苗基地,技术有专家指导,销路也不愁。”余红介绍,现在隔壁乡镇的村民也在她这儿购买种子,学习种植技术。
饶飞介绍,狮子岩村现发展中药材1900亩,其中黄精890亩、白及550亩、苍术260亩、其他中药材200亩。中药材基地年发放务工工资190余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
目前,全县建成5000亩以上重点种植中药材乡镇4个、林下种植示范区3个、人工种植核心区4个,初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一地多用、一产多效”立体种植格局。
科技育苗,做强药材“芯片”
走进狮子岩村智能育苗大棚,只见黄精种苗吐露新芽,智能喷淋系统定时作业,棚内显示屏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等参数。
“这里年均培育黄精、白及、苍术等中药材种苗2000万株。”该育苗大棚管护技术人员胡国华介绍,黄精种子从种下到能够卖苗需要3至4年,种子要先在高标准育苗大棚里生长2年,再移栽到普通育苗大棚生长1年,这个过程被称作驯化,目的是让黄精苗更好适应育苗棚以外的环境。“这些种苗一部分分发给村里的农户,一部分卖给外地种植户,一般小苗0.8元/株、大苗1.2元/株。”胡国华说。
据悉,狮子岩村建设标准化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座、育苗小棚59座,育苗基地总规模达300亩。引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湖北陵州药业有限公司,重点培养本村房县众合永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设示范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种苗育苗。以狮子岩村为中心,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