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4/18
本报讯 (通讯员昝鹏飞)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专家团队,一个企业一个科研中心,一个高校对应一批企业”思路,全力推动核心技术突破、科研成果孵化、拳头产品研发。三年来,规上工业总产值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从103.6亿元增长至298.3亿元。
向院士借力,合成生物点“绿”成金。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深耕合成生物“黄金”赛道,创新院士领衔、国企注资、科企控股、沪研县产的“飞地智创”模式,与中科院院士邓子新团队合作,投资6000万元组建上海产业研发中试中心、华东校企产业联盟,汇聚30余名国内外微生物领域顶尖人才,投资15亿元打造十堰合成生物创新城,一期碱性蛋白酶项目已投产,二期高端生物活性肽项目已签约落地,获得国家专利24项,打破洗涤核心原材料被国外长期垄断局面,比同类产品价格下降30%、功效提升30%,全部达产后,预计产值可突破100亿元。依托道地中药材核心产区优势,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联合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攻克虎杖白藜芦醇、五倍子单宁酸等中药材提取技术难题20余项,“植物抗逆性和根系构型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药用植物虎杖生产的应用”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改进“九蒸九晒”工艺,提取黄精多糖、黄酮生物碱,开发黄精茶、黄精酒、黄精果脯、黄精咖啡等药食同源产品10余种,培育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
向高校借智,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循环经济是集回收、拆解、熔炼、精细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近年来,我县聚焦延链补链强链,积极与业内知名高校中南大学合作,成立循环产业发展研究院,建成全国废旧电子电器产品交易中心,在20多个省市布局回收网点5317个,构建电子废弃物智能识别、快速分类、高效分离技术体系,攻克稀贵金属高效提取技术,将黑铜中富含的金、银、钯、铂等稀贵金属进行有效回收,回收率达到98%以上,每吨黑铜价值从原来的8万元增长至20万元,仅此一项产值就增加60亿元。聘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规划指导,开工建设20万吨高纯阴极铜项目,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冶炼工艺,将黑铜进一步加工成纯紫铜,为国家提供战略物资储备。2024年循环经济产值达到280亿元,龙头企业鑫资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荣获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未来三年有望达到千亿规模。
向平台借能,传统产业以“旧”焕新。黄酒、纺织是我县传统产业,其中房县黄酒具有千年酿造历史,但由于降糖保鲜难、标准统一难等问题,一直难以进入工厂、走向市场。近年来,十堰市将房县黄酒纳入全市七大产业链,投入1400万元开展“揭榜挂帅”,每年统筹2500万元专项资金定向扶持,由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领衔,攻克控糖技术,突出鲜活特点,实现规模生产,研发糯米威士忌、气泡黄酒、黄酒冰淇淋等“黄酒+”衍生品20余款,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亿元。依托省科创链、华纺链,会同武汉纺织大学,推动纺织产业数智改造,通过“企业出题、平台领题、科研破题”,研发生产聚酰胺、合成纤维、尼龙66等新材料,广泛运用于航母阻拦索、降落伞、作战服等领域,空变丝产能全国第一,锦纶丝产能占全省15%、全国5%,纺织产业园获批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