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从“心”出发 护“未”健康成长
2025/3/19
本报讯 (通讯员夏旭东 李琼) 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积极主动作为,强化协调联动,念好“统”“治”“建”“宣”四字诀,全力以赴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强化“统”,构建未保工作联动体系。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县委政法委统筹、协调、督促各乡镇、县直成员单位依法履行职责,确保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人管、有人抓;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制度体系,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县乡领导包联学校机制、信息共享通报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队伍建设,整合20名儿童督导员、87名法治副校长、273名心理指导师、45名“心微光”心理服务志愿者、4个女性社会组织等力量,共同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深化“治”,营造未保工作良好环境。聚焦留守、困境、残疾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加大走访、帮扶力度,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等活动,排查摸清问题未成年人等底数,建立台账,全面落实未检特殊保护制度,联合帮教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重点预警未成年人13人;以查问题、找隐患、促整改为重点,相关部门持续排查涉未成年人重点场所、网络空间、公共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并集中开展治理,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和网络环境。2024年,共检查校园周边经营单位216家(次),督促整改校园安全隐患104处;在严厉打击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加强未成年人检察法律监督、提升法律援助实效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做到惩防并举,全方位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水平;立足“预防”,从完善防侵害机制、法治副校长定期普法宣讲、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警校家”联动等方面着手,着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开展好关爱保障行动,实施5个“童伴妈妈”项目村,开设托育机构40家,35所学校提供课后服务,重点乡镇开设“4点半”学校、“寒暑假课堂”等系列活动,将167名残疾儿童纳入“0至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救助,多举措抓实抓细未成年人群体关心关爱工作。
持续“建”,推动“三大平台”协同发力。建设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和权益保护信息平台,针对“高危”未成年人“发现难、处置难、管理难”问题,收集整合各部门数据,并加以分析,结果以“红橙蓝”三色预警,分类流转、持续跟踪,逐一评定风险等级,落实帮教措施;用好市检察机关青少年法治教育关爱基地,多部门联合开展“法治夏令营”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法治教育关爱基地,增强未成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建成全市首所未成年人矫治专门学校(启明学校),设有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等场所,配齐配强教师、法治副校长、安保等人员,持续推动学校规范化建设和运行。
积极“宣”,提高未成年人保护意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八五”普法重要内容,各执法司法单位结合六一儿童节等时间节点,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县教育局、应急、消防、妇联等部门,定期进校园开展“五防”(即:防火防电、防自然灾害、防欺凌、防溺水)教育,召开“五防”主题班会4500节次,家长会、户院会300余场次;积极选树少年模范,评选出市、县、校级“新时代好少年”共88名,发放“好少年”事迹汇编7000余册,不断引导未成年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小区、商超等人员密集场所张贴《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违法犯罪工作的通告》,并结合“户户走到”、政法干部“四下基层”等活动,将未保知识宣传到户、宣传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