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人田两不闲 增收“不打烊”

2024/10/30

本报讯 (特约记者杜达巍通讯员刘林) 近日,在军店镇中村村地栽黑木耳生产基地里,村民正抢抓有利天气,将成熟的菌棒整齐排列在平整的稻田里,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眼下正是秋冬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我县充分利用土地“空闲期”,推广“菌稻轮作”模式,抢抓时节种植羊肚菌、地栽黑木耳,做到人田两不闲,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该基地负责人杨火勤介绍,眼前看到的这片菌棒稻田,是由湖北菌香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共流转耕地70余亩,种植代料黑木耳60万袋,如果技术管理到位,按目前市场行情,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食用菌产业是我县优势特色产业,针对种植完一季水稻后,土地基本闲置,造成大面积抛荒,我县结合本地气候、土壤等优势,根据水稻、代料黑木耳(羊肚菌)生长周期,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菌稻轮作”模式,实现一田多用、菌稻两收,大幅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菌稻轮作”是一种优质高效生产模式,利用每年10月至来年4月单季晚稻收割后的农田闲置时间,种植一季代料黑木耳(羊肚菌)后,再在代料黑木耳(羊肚菌)田上种植水稻,然后将出完菌的菌棒作为肥料还田,能够减少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及杂菌污染,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来年水稻产量。通过该模式发展,能有效促进作物秸秆循环利用,解决土地的季节性抛荒问题,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绿色化,改善生态环境。

谈到稻田种植黑木耳的效益,杨火勤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实行‘菌包厂统一制作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农户分户管理’模式,一年可生产春秋两季,一户一季管理4至5万袋,年纯收入可达8至10万元。”

目前,全县发展“菌稻轮作”基地1.5万亩,实现改善土壤、一田多用、菌稻两收等多重效益,既鼓起群众的“钱袋子”,也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房县代料黑木耳全光栽培技术被省、市作为农业主推技术推广应用。全县已培育土城镇、中坝乡、军店镇、青峰镇、回龙乡、白鹤镇等6个代料黑木耳重点乡镇,土城镇塘埂村、通省馆村、白鸡村,中坝乡中坝村,回龙乡黑獐村等10个重点村,代料黑木耳生产规模达到2000万袋,年生产鲜品2000吨,成为全省代料黑木耳生产第一大县。

上一条: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名单
下一条:窑淮镇烤烟开仓收购忙 烟农喜迎大丰收
分享到

© 2017 今日房县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