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菜香醉金秋(二)
2022/12/6 作者 ◎ 龙德斌
军店镇设施蔬菜长势喜人,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宋娥 摄)
不信东风唤不回
凡事皆有因果,万事皆有轮回。房县设施蔬菜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过程。追根溯源,还是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暖民心的政策和强有力的组织推动。
房县中心的白鹤镇、红塔镇、军店镇、化龙堰镇相邻的大约30多个村庄连成一个地势平坦,群山环抱,流水潺潺,约60平方公里的河谷平地,人们称之为房县“中部平坝地区”,但怎样开发利用中部平坝地区,让风水宝地最大限度造福房县人民,多少年来,是房县这一方决策者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目标,期间的过程跌宕起伏,经历曲折和坎坷。
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业和第三产业似乎离山区人民特别遥远和陌生。当时的郧阳区(现改为十堰市)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经济工作的全部内涵。而粮油生产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头戏,种油种粮是各级干部和群众的主业。咏唱“春种、夏收、秋播、冬建”四季歌,“豆黄种麦,麦黄种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昨天的故事。房县中部平坝地区这个粮仓自然成了上级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们房县人种地有一个特点,即“重夏轻秋,管夏不顾秋”。意思是:重视夏粮夏油生产,轻视秋粮秋油生产,称为“一季闹全年”。小麦和油菜就不能按时种,或者季节已过种不上。播种时间常常推迟,秋播进度日日被动。
在大搞粮油生产的时代,这样的思维和做法显然与上级要求相差甚远,与时代特征背道而驰。
被动就要挨鞭子。于是,上级通报来了,批评来了,各种督办落后现场会来了,督导组来了……弄得当时房县领导凡参加地区的会议就坐后排,红着脸,低着头,很是尴尬,很是没面子。
反观邻近的竹山县、竹溪县秋播面积大,质量标准高,进度快。一望无际的小麦碧波万顷,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花银光闪闪,一派粮油满仓的丰收景象。理所当然,获得了上级啧啧称赞,号召全地区秋播生产学“两竹”。
知耻而后勇,蒙羞而奋发。房县人也不甘落后,于是,县领导带队,乡镇党委书记、县直单位局长组成精英团队,浩浩荡荡,驱车西行取经。不料,返程时,车队在山区的山间公路上发生连环相撞,车辆受损,干部受伤。
到了九十年代,为振兴农业农村经济,提出“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农业农村工作指导方针,全县上下开始大搞农业结构调整,多种经营,提倡因地制宜,什么值钱种什么。县里的决策层决定利用中部平坝地区水田面积大,又有水源优势,动员乡镇、村组织群众种植莲藕,但由于当时销售渠道不畅通,市场不广,莲藕种成功了,丰收了,大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丽美景,但是就是无人问津,大量莲藕滞销。眼睁睁看着一堆堆即将霉烂变质的莲藕,忙坏了群众,急坏了干部。有的群众按捺不住,气愤地说:“你们干部让我们种,对不起,你们还得帮我们销……”有的群众还聚众上访,甚者,把莲藕挑到村委会门口,抬到乡政府院内。干部们无言以对,摇头叹息。无奈之下,春节到了,每名干部承担购买一定数量的藕,折成钱,从工资里扣除,支付给群众,也算干部办了“过年饭”。干部们说“这真是叫吃不了,兜着走哟!”
尽管如此,房县干部组织群众探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脚步从没停歇。潜江大虾开始闻名时,房县也动员干部组织群众利用水田搞稻虾连种。由于缺乏饲养虾的管理技术,龙虾死的死,跑的跑,一时间,渠沟里、田埂边随时可捉到红红的虾。同时,还因龙虾个头小、产量低,上市晚,没有良种培育,没有深加工,热闹了一年,便销声匿迹。
近几年,国家非粮化政策落地,禁止在耕地种植林果、茶叶、开办养殖厂,包括禁止养鱼,只能种粮食(包括蔬菜),这一政策出台将进一步压缩中部平坝地区农业产业调整空间。
农业产业调整举步维艰,而且相关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机械等价格年年攀升,种粮食效益比较低,一年下来,大部分种粮户不挣钱反亏损,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再加上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和妇女体力不支,往往只有望田兴叹,导致好田好地大面积荒芜。
至此,房县中部平坝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仍在黑夜里徘徊,看不到黎明的曙光。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21年,中央提出,巩固脱贫成果,做好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利用中部平坝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这一艰巨任务摆到了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面前。
2022年春,田野披上绿装。这个春天,注定是求实者、勤劳者的春天。房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林云国带领相关领导和部门同志及蔬菜办技术人员深入到房县中部平坝地区乡镇、村、户开展为期三天的驻点调研。调研主题是:中部平坝地区到底发展什么产业?调研组广泛走访基层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家中,与群众交心谈心,问计于民,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化龙堰镇上营村、上湾村蔬菜产业发展和成功经验,成为引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的灯塔,给调研组指明了方向。通过几天的调研,提出了《在房县中部平坝地区大力实施设施蔬菜的调研报告》。
2022年2月11日上午,房县县委常委会议室,庄重而肃穆。县“四家班子”领导成员和县直相关单位局长齐聚一堂,县委书记纪道清亲自主持会议。会议对调研报告进行热烈讨论,与会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集中民智,决定中部平坝地区农业产业命运的决策终于尘埃落定。即:“一个决定,一个领导小组,两个主体,三条奖扶政策”。具体是:在房县中部平坝地区大力实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成立以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林云国同志任链长的蔬菜产业链领导小组;明确两个主任,首先明确市场是主任,由过去政府包办,改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产业能人牵头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承担经营风险和责任。二是明确群众是主体,以人民群众增收为目的,调动群众参与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使群众由过去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参与者、支持者、受益者;三条设施蔬菜奖扶政策:一是对新建大棚50亩以上,单层钢架大棚按建设面积给予2.2万元每亩一次性奖扶,双层钢架按建设面积给予3.2万元每亩一次奖扶。二是对老旧大棚更换棚膜,钢架维修每亩给予3000元一次性奖扶。三是对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0亩以上的村,予以10万元一次性奖励,达到3000亩的乡镇,予以50万元一次性奖励。
一石激起千层浪。设施蔬菜政策的出台,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县内外投资人和各路商人纷至沓来,特别是中部平坝地区干部群众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如春风拂过,沉睡荒芜的田野开始苏醒了。大棚蔬菜建设的大幕在房陵大地上徐徐拉开。
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老总长途跋涉,一波接一波到化龙堰镇洽谈高标准大棚建设项目,并从育苗温室开始,一体化发展蔬菜产业。
房县城关镇西关社区,血气方刚的城关镇青年雷红波离城西奔,到化龙堰镇上营村投入500多万元建设水肥一体,高标准连体大棚蔬菜基地。
山东潍坊市蔬菜种植老总张宏国千里迢迢来到白鹤镇,在赤岩村一举拿下近400亩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不到两个月,已投入200万元。
根据采访统计,去年以来,从外地到房县从事蔬菜的技术人员达10多人,吸引县内外20多个企业老板投入房县蔬菜产业。仅在平坝地区流转农民土地达到5000多亩,已建成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2000多亩。政府用少量资金撬动市场社会资本9000多万元投入蔬菜产业,吸纳数以千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蔬菜产业链上务工增收。
“市场主体带动,群众踊跃参与,政策奖励扶持,干部协调服务”的科学决策深得民心,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房县中部平坝地区农业产业历经30多年探索无疾而终,但在新一届决策者的谋划下,破茧成蝶,涅槃重生,终于找到了适宜中部平坝地区发展农业产业的正确道路。
得道者多助,只要是善举,只要是为民,支持的声浪就会山呼海啸!
学游泳 是要呛几口水的
曾清兵,36岁,精明能干,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朝气。他30来岁到武汉学习经营电商。2015年回房县创业,对接京东电商平台,在房县物流园创办电商公司。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电商经营风生水起,规模和效益节节攀升,成为房县电商行业第一人,他的腰包也鼓了许多。
2021年12月31日,房州味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房县化龙堰镇高桥村200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如期签约,法人代表正是曾清兵。
言必信,行必果。曾清兵组建了5人的建设团队,10多台(套)机械开赴田野,平整场地。开挖排水渠,铺设水管,同时,采购钢架钢管、pu膜等。不到两个月,首期建设50亩,60多个大棚,白茫茫铺了一地。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昔日冷清沉寂高桥村,没用几日,因曾清兵来发展蔬菜产业,热闹起来。
2022年,春暖花开,曾清兵开始播种黄瓜、西红柿、豇豆、茄子等,若干品种在大棚落地生根。
天不遂人愿,事不如人意。曾清兵下来经过核算亏损近百万元,初次战略转移宣告失败。
他沮丧了,因为在短短的一年多,曾清兵向高桥村蔬菜产业累计投入400多万元,把电商经营赚的钱几乎全部投入到蔬菜产业中去了。他一下从三伏天掉进了冰窟窿。
我与曾清兵交谈,他随后分析了这一季蔬菜失败的原因。首先是败在技术不到位。聘请的是一个县内长期种菜的农民当“技术员”,土技术员还是差劲儿;其次是败在种苗不优良。用的是房县本地的老种子和苗子,苗子长势差,结果率低,品质差;再次是败在管理不精细,购买的水管不配套,浪费了管子,蔬菜打芽、浇水、施肥不及时;最后败在品种安排不合理。品种多而全,少而全,不成规模,不能批量生产。
失败像一根绳索,强者用它攀登高峰,弱者被它越缠越紧。曾清兵注定是生活的强者。
2022年秋又是一个蔬菜播种季节。我再次来到曾清兵大棚基地,眼睛一亮,所见所闻,令人叹服。他不惜代价聘请了山东寿光一名技术员,月工资1万元,而且管吃管住;原来单层棚改成双层棚,有效增加温度;自动浇灌喷水、施肥设施投入使用;大棚外的道路、排水渠整齐配套。从山东购进辣椒种,每粒0.46元,从山东购买蔬菜专用肥料100多吨已下地。大棚里一行行整齐的辣椒苗正欢快地生长。
曾清兵还继续描绘他的愿景:这一季40多亩辣椒,亩产预计3000斤,平均4元每斤,可创收入50至60余万元。还要另种100亩露地蔬菜,还要购买自动打药机械设备,还要发展蔬菜采摘园,与旅行社“联姻”吸引游客观光采摘。
曾清兵,跌倒在田间,但又爬起来了,继续前行,而且自信满满,铿锵有力!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