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流传千年 诗经文化源起房县

2020/12/28

我县组织市民、学生齐颂《诗经》

我县第一届诗经文化节开幕式上“万人诵诗经”。

本报讯 (十堰日报记者何利)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居《五经》《四书》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其上下500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编,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时期《诗经》版本的主编,而尹吉甫的籍里和主要采风地都在房县。至今,我县民众仍喜爱吟唱诗经民歌,尹吉甫诗经故事广为流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流传千年的诗经文化,源起于房县。

大山深处

传唱2000多年的民歌竟是《诗经》原句

2004年深秋时节,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应邀前往我县进行民歌采风。

在傅广典心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难解谜团。因为,他听说,房陵文化有尹吉甫诗经文化等十大特色。早在1982年,郧阳地区挖整民间文化时,在九道乡发现农民杨家管会唱诗经民歌《年年难为姐做鞋》。歌词是:“关关雎鸠(哎)一双鞋(哟),在河之洲送(哦)起来(咿哟),窈窕淑女(哟)难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该,(我)年年难为姐(哟)做鞋(咿哟)。”这首民歌被收录进《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郧阳地区分卷》一书。此外,还在我县上龛乡发现《打一个呱呱鸡》等诗经相关民歌。

纯朴的民谣,浓郁的古风,吸引着钟情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傅广典。2005年5月,他前往门古寺镇采风。令傅广典感到震惊而又大惑不解的是,在这些土生土长的民歌手们演唱的民歌中,果真很多与《诗经》有关,有些句子竟然完全就是《诗经》的原句。一部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文学经典,其中文字对于今天的学者而言,也有些深奥难懂,而眼前这些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民歌手,竟然张口就唱,韵律曲调仿佛随心而成。

房县民歌为什么有这么多《诗经》的内容,它与《诗经》究竟存在怎样的渊源?

傅广典分析认为,我县的诗经民歌大致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后缀式,一种是嵌入式,后缀式以《诗经》原句为本,缀上新创作的成分,如“关关雎鸠叫声欢,在河之洲正团圆”。嵌入式是把《诗经》的原句嵌在民歌中,如“你也有来我也有,仁兄听我唱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诗经文化研究学者们发现,不光是在尹吉甫镇,在整个房县,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3岁的孩童,有许多居民都可随口背诵《诗经》中的诗句。

此外,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周朝太师尹吉甫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编纂者,被后世尊称为“中华诗祖”。根据现存有关传说及文物遗迹,可判断出尹吉甫生于房县,食邑房县,葬于房县,房县是他主要采风之地。今房县境内仍有尹吉甫的老屋(宅)、宗祠、庙、墓、后裔等。房陵自古民歌盛行,清《房县志》记载:“防诸(房陵)多山林,少原隰,厥民刀耕火种,厥性刚烈躁急。厥声近秦,厥歌好楚……”多少年来,房县民歌一直世代相传。周王室的采诗和献诗制度,使房陵民歌最早走进《诗经》,“关关雎鸠”等诗经民歌至今仍在我县民间口口相传,历经数千年不衰,已成为诗经文化的活化石。

在我县,仅是一首表达爱情的诗经名篇《关关雎鸠》,在经过改编、加工后,被房县民歌手们用十几种唱腔演绎得淋漓尽致。经统计,全县有5万人会唱民歌,7000多位歌手每人能唱100首以上民歌。其中的《年年难为姐做鞋》《打一个呱呱鸡》《关雎》《君子于役》等30多首民歌,内容都与《诗经》相关。

在我县,男女老少几乎都能唱几句民歌,以歌为乐,以歌传情,以歌育人,原生态民歌成为山民生活的一部分。30余首源自《诗经》的民歌,反映婚恋、劳作、礼尚往来、离别、伤逝等,内涵极其丰富,贯穿一个人生老病死的一生。千年来,房县人用它们唱出了自己的生活,唱出了自己的喜怒哀乐。2000多年的传唱,《诗经》已融入房县人的血液。

堪比荷马史诗

诗经文化已成十堰新名片

自1985年起,坚持20多年搜集、挖整民歌2000多首、百万余字的门古寺镇干部张兴成,专程录制了门古寺镇草池村一组60多岁的村民邓发鼎唱的《姐儿歌》:“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

门古寺镇高塘村民间歌师胡启龙,不论走到哪儿,都爱唱几句《诗经》中的有关民歌。

我县一些乡镇的乡民们,不仅唱诗经民歌,还用《诗经》里的《蓼莪》民歌来哀悼已去世的父母。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博士说:“我在全国各地都采风过,但在门古寺镇采风发现,这里民间文化积淀深厚,传统的民间文化保存完整。特别是诗经民歌、长篇叙事歌等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是要看现有搜集整理的资料,还要深入民间去感受一下。同时要做好传统民俗节日的调查,好好学习,拜民众为师,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作贡献。”

中国诗经学会会长、河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夏传才表示:“尹吉甫采邑在房县,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房县为籍里,调查的材料可考可信。河北南皮县、山西平遥县的吉甫墓都是纪念墓,四川泸州之说系误传。”2010年5月14日至16日,夏传才专程来到房县,考察房县与诗经的历史渊源。他通过走访有关人士、现场考察古迹、召开座谈会后认为,尹吉甫是房陵人,是周宣王朝的重臣,曾担任太师职务。“古老的《诗经》与房县有着密切的关系,希望能大力开发《诗经》这一文化资源,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夏传才说,《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诗经》与希腊史诗、莎士比亚戏剧,并称为世界古代三大文学杰作。《诗经》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诗经》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更主要的是古周朝社会以德育民、以法治国、创建文明和谐社会、礼治国家的教科书,社会百科全书,是一部古代圣人治国的史书。尹吉甫撰写的《诗经·烝民》名篇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据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教授研究和考证,认为尹吉甫是孔子、老子之前的哲学家,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初起源,是创建和谐社会的语源。

此外,胡适先生在1918年编辑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认为:“中国哲学在孔子学之前还有一段历史,这就是所谓‘诗人时代’,老子孔子的思想由此而来。”台湾著名《诗经》研究专家李辰冬先生说:“尹吉甫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的说法为儒家和道家同时提到,成为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初渊源。”《诗经》中有“德”字70个、“道”字32个,最早提出了“道”和“德”的概念。诗经对倡导道德文明、法治、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传承文化遗产

诗经文化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为了更好传承《诗经》尹吉甫文化,培养尹吉甫传说及诗经歌曲传承人,县委、县政府对民间工作者队伍定期进行培训,开展诗经文化进校园、进机关活动,将诗经文化与学科教育、德育、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并将优秀民歌的相关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2008年8月26日,在湖北长阳召开的“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尹吉甫传说以高度评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刘锡诚称其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周青青教授在《房陵文化圈民歌的多元文化特征初探》中写道:“房陵地区的《诗经》民歌,不仅清楚地证实了湖北文化南北交融的地域性特征,又能使地域文化的学者较笼统地叙述”、“无论从地理位置、历代政治区划,还是人口构成上,房陵文化圈都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月红慕名考察了尹吉甫宗庙,听刘大斌等民间老歌师唱诗经民歌后,激动地说:“这些珍贵资料不仅是鄂西北房陵文化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对研究周太师尹吉甫及其相关诗经民歌也有着重要的价值。”“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穀。它山之石,可以为错。”2010年8月6日,在我县隆重召开的中国(房县)诗经文化节开幕式上,12300余名学生齐颂《国风·周南·关雎》《诗经·小雅·鹤鸣》《诗经·周颂·丰年》,创造了“万人诵诗经”吉尼斯纪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发扬《诗经》文化,从最初的房县山民唱《诗经》,如今已演变成为全县人民学习《诗经》、诵读《诗经》,并将优秀的诗经歌舞、电影呈现在世人面前。

走进尹吉甫学校大门,两个隶书大字——“诗经”首先映入眼帘,《诗经》中的名句制成石碑和文化标语在校园随处可见,让人们随处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为弘扬诗经文化,学校还专门安排了诗经文化课程,每天由教师引领学生诵读《诗经》;学生建立诗经诵读卡,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随时进行诵读;每学年学校都组织开展《诗经》知识竞赛、《诗经》诵读比赛、《诗经》文化文娱演出等活动;校园还开设了《诗经》诵读专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吟诵诗文,打造书香校园。

2012年,由邓发鼎、吴高星、吴高月、朱齐全、康桂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7 今日房县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