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出穷窝进“金窝”
2020/12/16
本报讯 (通讯员邱浩)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也是满足群众基本保障的民心工程,更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德政工程。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我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五个一批”中的最关键一批、最重要一役,举全县之力,统筹谋划,全面布局,高位推进,共建设609个安置小区,累计让23159户66897人挪出穷窝,实现应搬尽搬、能搬能脱。
把准“三个关口”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中最大的政策红利,也是群众获得感最为明显的帮扶措施。我县围绕“谁搬迁、怎么搬、谁负责”三个方面综合考量,切实把准识别纳入、规划引领、职责分工三个关口,为易地扶贫搬迁高质量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把准识别关,不落一人。始终把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群众自愿”三个条件来确定搬迁对象。在识别程序上不少一环,把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在对象锁定上不落一人,经自愿申请、群众评议认可后,纳入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管理,分级建立易地扶贫搬迁档案。扎实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对不符合搬迁条件的按照程序调出,对因客观原因漏报的符合政策户作为新增搬迁对象,做到动态管理、精准到位。
把好规划关,谋定后动。组织编制全县易地扶贫搬迁 “十三五”规划和实施方案、年度实施计划、安置点规划及搬迁户脱贫计划,做到计划到年、任务到乡、安排到点、措施到户。将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按“五靠近”(靠近中心村、靠近集镇、靠近生态旅游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城区)的要求,坚持依山就势、随湾就片、原貌规划。在安置点选择上,坚持做到“四个不选”:有地质灾害隐患的不选、无发展空间的不选、基础设施配套难的不选、群众不满意的不选。
夯实责任关,强化组织。在县、乡逐级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指挥长的精准扶贫指挥部,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在原联系乡镇的基础上,再分别联系1个深度贫困乡镇,每名县委常委再分别联系1个深度贫困村,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县级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小组,由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一个职能部门牵头、一个专班推进、一套政策支撑,统筹资源运用,协调建设事宜,有序推进工程建设。
探索“三种模式”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我县总结前期经验,提出“尊重群众意愿、灵活选择地点、实行梯度安置”的工作思路,按照“进城镇、进中心村、进养老院”三大集中安置方式,探索实施“就业创业、产业基地、幸福养老”三种扶持模式。
进城镇安置,就业出实招。采取“进城入镇+就业创业”模式,根据搬迁户意愿和选择,对有意愿、有劳力、能适应城市生活的2116户8240人实行进城安置,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