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

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2020/10/14 作者 ● 新华社记者李伟

沙河乡火光村香菇冷藏库前,来自襄阳等地的货车排起长队等待装货,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勤发富香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火勤说,虽然遭遇疫情,香菇价格有所下降,但是一直不愁卖,预计春夏菇收入可达2400万元。

杨火勤是浙江人。鄂西秦巴深山,如何引来浙江客商?

沙河乡党委书记李伟说,火光村的小气候适宜香菇栽培,以前许多人家都靠种植香菇供孩子读书走出大山。

杨火勤从事香菇行业多年,看中了沙河乡的资源优势,在火光村建起标准化食用菌大棚,配置了全自动装袋扎口生产线。他负责承担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的制棒灭菌环节,技术人员统一指导农户、分户管理,生产的香菇统一销售。去年,杨火勤的合作社生产销售香菇菌棒120万棒,带动3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超4万元。

“以前是大家拼命把孩子送出大山,没想到浙江客商来到了大山,带领我们脱贫。”沙河乡火光村村民易明超说,他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两个孩子要读书。2015年,他凭借金融扶持政策贷款5万元,开启食用菌发展之路,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确保菌袋成活率达到98%以上。

易明超家的菌棚从两个逐步增至10个,2018年他家顺利脱贫,预计今年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他说:“这几年收入挺好,儿子读大学的钱也有了着落,小香菇成了全家的希望。”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齐建琼介绍说,当地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黄酒等特色产业,“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品牌价值分别达6.06亿元、5.93亿元。为破解风险难题,房县设立农业特色产业保险基金,为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等产业免费购买保险,近3年累计赔付1515万元。

土城镇土城村远近闻名,走进这座黄酒民俗文化村,空气中都弥漫着酒香。

记者采访时,瞿万江正忙着为开网店做准备。今年41岁的瞿万江,曾是村中“挂了号”的贫困户。瞿万江曾在十堰一家汽车配件厂打工,当时处的对象来过家里一次,嫌他家穷便提出分手,瞿万江只能借酒消愁。

土城村党支部书记耿吉奎说,瞿万江家以前一年酿几百斤黄酒,主要供自家人和亲朋饮用,少量售卖。近几年,当地返乡能人牵头成立黄酒合作社,努力打造黄酒民俗村。在扶贫干部的动员下,瞿万江家第一个签订民居改造协议。2015年,瞿家第一次酿酒达到1万斤,很快销售一空,当年脱贫。

瞿家黄酒产量逐年攀升,今年将接近5万斤。记者在瞿家看到, (下转第2版)

上一条:野人谷镇千家坪村 “两件三带”盘活资源 拓宽产业发展路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7 今日房县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