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中医
2020/7/15 作者 ◎ 何春元
小时候,我家当街三间铺面,其中东为杂货铺,西为药铺。药铺里有一位老中医坐诊,一位司药,一位药师,三位一体,分工合作:医生切脉诊病开处方,司药按处方抓药,药师专门制药,每天忙着切铡炮制,加工药物。医生切脉,以三指取患者寸、关、尺(“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行宛然。次第推排寸、关、尺,配合天、地、人三元”)细细诊断,只见他全神贯注,双目微闭,若有所思,仿佛神探侦案一般细谨。经过约莫半个小时的推求,医生方才放手睁眼,详述患者之疾,每每合契若神,令患者如释重负。仅此之举,似从患者身上驱走病魔,其心绪得到很好的调整,再加上对症下药,所诊患者焉有不愈之乎?
因此,药铺里面挂满了各样锦旗,都是患者家属细针密线绣出来的(当时街上尚无缝纫机),真、行、隶、篆都有,如:妙手回春,手到病除,神医临凡,歧黄转世,华佗再生,济活苍生等,一字一句、一针一线无不体现出患者的真诚感激之情。为了答谢患者,药铺西边的檐柱上曾镌刻着一副饱含深情的楹联:惟求民间无疾病;哪管架上药生尘!如此医患良性互动,造福一方,中医之道,朴素若此,何其难能可贵也!
其实,为患者祛疾疗病,除了凭医生的医德医术,其他如对中药的切铡炮制,亦然十分讲究。制药师必须是经过严格训练,长期实践的专业人员,对切铡炮制无所不精。小时候,我常看到药师坐在一条高高的专用板凳上,右手紧握药铡把柄,左手把药(如甘草、木通、党参、黄芪、续断、独活等各种须切片的药材),双手协调配合,速度轻快惊人,大有运斤成风那种技近乎道的卓绝。一会儿便切出均匀的一大堆,装入专用的药笸箩,晒于街沿之上。
我和弟弟两小无赖,最喜欢那金黄的甘草片儿,常常背过人眼就敏捷地偷上几片,连忙衔一片到口中,咂抿起来,能甜好半天,比吃糖还过瘾。更喜欢那圆而通透的木通片,将其置入墨盒,调墨写字比什么都爽。
上面说的是切铡技巧,而炮制药物不仅是技巧,乃是一种专业的学问,古代的“雷公炮制”被尊为制药圭臬,故每家药房都设有“遵古炮制”的牌匾,以示其炮制药物传统有方。中药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各种药物必须经过如法炮制,才能进入处方,以充分发挥其疗效或消除其毒性。比如有的需要蜜煎,有的需要醋炒,有的需要酒浸,有的需要米焙.......有的用生,有的用熟,如甘草。俗语云 “药铺的甘草着冷着热”,以比喻现实生活中那种冷暖无常,拨弄是非,幸灾乐祸之辈,实则形象地表明了甘草“炙则温中,生则泻火”的特殊药性。蜜制的甘草称炙草,用以温补;未制者称生草,用于泻火,是处方中用途最广的药物。还有一种药叫地黄,生者名曰生地;熟者名曰熟地,熟地有“滋肾补血、乌须黑发”之功,但它忌铁器,小时候,我每次看到药师老是将一坨坨黑乎乎的熟地用竹刀拉片时,总怪他放着快锋锋的铡刀不用,而用那钝钝的竹刀大大降低了切药进度。后来才明白,这叫“遵古炮制”或“如法炮制”,不能贪图简便随意而为。不仅如此,药师还慎重地嘱咐患者,如果煎药时有熟地,必须用陶罐或瓦罐,不可用铁锅钢杯,否则将会产生毒副作用。还有剧毒药物半夏(俗称三步跳)。必须用石灰制之以消毒性……
中医用药之讲究,除了炮制遵古以外,在药物配方上还有更多规则。像“十八反”,“十九畏”就是用药不可逾越的底线,以及那 “君臣佐使”的配伍更有其各种诀窍。总之,中医处方配伍俨然军师布阵,是智慧,是谋略,不可等闲视之。此所谓:“诸药之性,各有奇功。君臣佐使,运用于中。温凉寒热,补泄宜通。相反为恶。立见吉凶”者也。
中药知识丰富多彩,中医学问博大精深。以上皮毛乃小儿见闻,不足道也。俗语:“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我能于小儿时节得天独厚地有幸生活在与中医相处的环境之中,令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学习到了一些中医中药常识,后来虽然没有成为我的专业,但那些知识与印象已深深地印入脑际,从而丰富了我的阅历与生活经验,直到如今,还出其不意地派上了用场。
去年老伴感冒咳嗽,由县院而太和,再返本县诊治,折腾良久,嗽而不愈,无奈之中,我忽然想起“百部味甘,久嗽功大”,再联想那些熟知已久的中药朋友,索性邀请了桑皮、贝母、紫菀、款冬花,参考老伴久病体弱,气血双亏,又邀请了党参、黄芪、当归三位好友前来助阵,仅八个回合(八付药),老伴那缠身已久的咳嗽病魔即败阵消遁了。首战告捷,我一鼓作气而向我的头昏顽疾宣战了,搬来活血化瘀的五虎上将:三七、丹参、红花、川穹、天麻(泡茶饮用)为吾驱敌,又大获全胜——头脑清醒如初——可以看书作文了。只是频发感冒,我又请教知名老中医汪正刚先生,他立即为我调兵遣将——加入防风、黄芪、白术(泡酒饮用)御之,则感冒也遁逃无迹矣!
以上二例系偶尔为之,遂立见奇效,虽不算经验,但足以说明中医中药——我们的国粹——你不得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