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榜样】土城镇王德虎:深山里的脱贫人
2018/9/10
● 通讯员吴勇星
土城镇马蹄山村贫困户王德虎,现年44岁,全家4口人,由于居住环境极度恶劣,2012年以前只有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什么重活累活都干了,一年到头的微薄收入还是很难维持家用。2013年,王德虎在北京一家石板厂务工,后来工厂倒闭,一年的付出血本无归,使原本就非常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2015年8月,因交通条件落后、居住环境恶劣、缺资金、缺技术,王德虎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学习了“六个一批”等精准扶贫政策后,王德虎意识到,只有结合当下脱贫攻坚政策,搞规模化养殖,才能走上脱贫之路。于是,王德虎不顾亲友的强烈反对,毅然走上了产业发展之路。
要想发展产业,资金必须得到保障。王德虎在镇、村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从土城信用社借到了10万元的金融贷款。资金有了保障,在哪养?如何养?养什么?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一番实地查看,王德虎决定从熟悉的行业着手,在老家鲜家院养殖肉牛和山羊。
王德虎用精准扶贫贷款的10万元本钱,花3万多元购买山羊100只,花5万元购进种牛17头,还有1万多元作为周转资金。当得知贫困户王德虎贷款10万元发展养殖业的时候,亲戚们纷纷劝说,“发展养殖业有风险,一不小心闹个传染病什么的莫落个血本无回,10万元的巨额贷款你怎么还啊。你还是出去打工吧,即使你养成了,养殖业来钱慢又操心,哪有打工钱来的快”,面对乡亲们的劝说,王德虎也有过动摇,自己没什么技术,总不可能打一辈子工吧,养殖业是有风险,毕竞自己以前养过牛羊,有一定的经验,事已至此没有退路了。
虽然王德虎早已做了充分准备,但还是历经坎坷,2016年底,由于饲料供应严重缺乏,储备无法满足牲口日常供应。眼看储料一天天减少,牲畜一天一天消瘦,王德虎接连多日彻夜难眠,无意间听说河南销售饲料,他欣喜若狂,连夜只身奔赴500多公里,前往河南洛阳采购饲料,三天后饲料到家,王德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
2017年正月14,气温突降,一头牛患重感冒,发烧、不进食、无法站立,王德虎尝试了灌药、增加料草保暖、上山采集草药各种方法,仍然无法缓解,无计可施的王德虎只好电话求助土城镇兽医站兽医刘静,“按你说的症状,必须打针,但是现在下雨出行不便,没有车过去,今天怕是去不了”,听刘静这么讲,王德虎二话不说,冒雨骑摩托车奔跑40公里前往土城镇兽医站,把兽医刘静接到家里,几经折腾,还是没能挽救过来。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发展养殖业以来,王德虎共损失了山羊26只,牛8头。虽然接二连三的遭受打击,但是并没有动摇王德虎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经营,精心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2017年底,王德虎当初的17头肉牛发展到了40头、山羊也翻了一番发展到了200余只。当年卖了100多只山羊、5头牛,净收入达6万多元,成为马蹄村脱贫示范户。
当问及2018年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时,王德虎信心满满的说,感谢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自己获得了宝贵的畜牧养殖经验,今年要把规模再做大一点儿,准备建设标准化圈舍,进一步学习专业的养殖、疾病预防与根治技术,力争今年年底肉牛达到60头,山羊突破300只。同时,今年还将尝试饲养生猪和土鸡,初步计划发展生猪50头,土鸡200只。“我儿子今年2月26日已经辞职,回家和我一起发展养殖业,我们对脱贫致富奔小康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