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蔡贤忠:“十个夯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2018/7/16
十堰市房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湖北省深度贫困县,辖20个乡镇269个村,12个社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345户140152人,省定重点贫困村69个。2015年以来,房县县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突出“十个夯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夯实村级班子,打造中坚力量
采取本村选、上级派、跨村任等方式,从机关干部、返乡创业者、致富能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选配村党组织书记,2017年以来,已调整村支部书记67人。今年以来,着眼村“两委”换届,对村级班子建设情况逐村摸排、分析研判,已调整不胜任、不合格贫困村党组织书记22名。2017年公开招考村后备干部543名,其中大专以上121人,35岁以下344人,通过5天集中培训后,全部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设岗定责,实践培养。
推行“能人”治村,把56名素质优良、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创业成功人士选配为村党组织书记,将41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重点培养。
每年按照10%的比例倒排确定后进党支部,聚焦突出问题,采取县乡领导挂点抓、组织部门牵头抓、县直部门帮扶抓、乡镇班子成员具体抓的“四位一体”办法,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销号整顿转化。2017年29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全部转化,2018年继续倒排软弱涣散党组织25个,正在逐一整改。
夯实骨干队伍,集聚扶贫尖兵
结合乡镇换届,选拔20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三类人员”充实进领导班子。
严格落实“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要求,保持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任期稳定。
建立“逢提必下”制度,选派110多名优秀干部到扶贫一线锻炼。
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14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墩苗”,专抓扶贫工作。定向招录100余名有农村工作经历的大专生、“三支一扶”对象进入乡镇干部队伍。
按照“硬抽人、抽硬人”要求,选派164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选派695名干部组建283支驻村帮扶工作队尽锐出战。
每个重点贫困村至少培养1名“一村多名大学生”,培育一批留得住的乡土扶贫人才。
2017年以来,举办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建档立卡、大数据平台管理、资金审计、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等各类培训班8期,培训各级干部5000多人(次);组织开展农业产业领军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2期,培训致富带头人160名。
建立流动党校,选派461名贫困乡镇、村干部到陕西、孝感、襄阳等地参加培训。
实施“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工程,每个贫困村每年至少培养2名入党积极分子,至少发展1名年轻党员,近三年来贫困村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21名,发展党员209名,培养农村无职党员“双带”标兵86名。
夯实基础保障,调动干事激情
实施农村饮水、交通、用电、宽带网络、无线通讯、卫生室、基础教育、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体场所、安居条件“十个提升工程”,落实驻村帮扶、产业扶贫、就业创业、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环境改善、精神扶贫、资金扶持、社会保障“十个到村到户”,夯实扶贫基础,为基层定目标、出思路、投资金、解难题。
全额保障乡镇基本运转经费,全面实施乡镇“五小”建设,确保乡镇干部生活无忧、工作安心。
关心关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将乡镇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比例提高至20%,按照300—500元的标准落实乡镇干部特殊岗位补贴,激发乡镇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比照乡镇副职工资水平落实村主职干部工作报酬,按照村主职干部70%标准确定村副职干部工作报酬,每个村级党组织运转经费不少3万元,社区党组织不少于20万元。
完善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统筹和工资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开展村级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按照村级组织总数30%左右的比例,每年评选80个先进村级党组织,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每人每月奖励300元。
加大从优秀村主职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力度,先后有7名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的村主职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对县以上通报表扬表彰的驻村第一书记,当年公务员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优秀”等次,不占派出单位指标,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2016年以来,驻村第一书记提拔重用15人,直接评定“优秀”等次127人。
夯实阵地平台,强化服务功能
坚持建管用并重,整合资金9918万元新建或改扩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83个,配套建设村级卫生室177个,村级文化广场、文化大院206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282个,建成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
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或集体闲置资产建成59个“扶贫车间”,带动6000余名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
全面实施村干部专职化管理,推行“一卡双找三代”为民服务模式,发放“便民服务卡”5万余张,推动“有困难找支部、需办事找干部”,引领党员干部为民代言代理代办。
夯实产业支撑,厚植脱贫根基
推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产业基地(产业大户)+农户”“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让党建带着产业走、组织围绕产业建、干部盯着产业干,村级党组织牵头成立298个专业合作社,带动2万多贫困人口发展致富产业。
支持党员创办领办合作社500多个,把党员示范岗、先锋模范岗设到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党员的帮带作用,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有脱贫致富项目、每个贫困村都有党员致富带头人。
项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方必春探索“支部带领、党员带头、大户带动、合作社带管”“四带”模式组织村民发展产业,实现了“组组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的目标,在全省推广。土城村党支部成立黄酒专业合作社,采取“统分经营”模式,带动107户农户入社发展黄酒产业,形成了家家户户酿卖黄酒的局面,2017年黄酒产业收入700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余元。
夯实集体经济,增强发展动力
全面实施集体经济空壳村“脱壳工程”,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将“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列为精准扶贫考核指标,一村一策制定方案,全县上下共同扛起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任。
争取省管党费525万元扶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县财政对6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村拨付3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铺底资金”;扶持181个村建成光伏发电站,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推行“村社一体”发展模式,鼓励村干部创办领办合作社79个,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推进“千企帮千村”行动,引导86家企业与集体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到2018年底全县281个村全部“脱壳”,其中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的上84个,50万元以上的4个。
夯实组织活动,激发基层活力
始终把组织生活作为激发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增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基本功,加强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经常严肃认真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动员功能。
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联系贫困村党组织组织生活,帮扶单位党组织将“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搬到驻村扶贫一线,增强党员干部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感、现实紧迫感、历史使命感。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扶贫干部中开展“找准一个致贫主因、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制定一个脱贫规划、完善一套扶贫资料、选准一项致富产业、对接一个合作社、共吃一顿农家饭、开展一次关爱活动”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八个一”活动,5028名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带着感情进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增强信心、勤劳致富。深化“十星级党组织”“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组织6000余名党员结对帮扶30000多户贫困户,带动群众一起干,带领群众一起富。
夯实民主管理,促进公平公信
扎实推进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全公开,及时公开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关注的事项。
将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情况纳入基层党建考核重要内容,坚持常态化督导落实。
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明确驻村帮扶工作队监管职责,推动落实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
推行“召开村民议事会,党员投建议票、群众代表投决策票”的“一会两票”民主决策机制,尊重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升基层组织、扶贫干部的公信力。
夯实乡村治理,激发内生动力
深入实施基层党建“整县推进”“整乡提升”计划,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村霸”“庙宇祠堂”排查整治,筑牢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政治核心地位。
以“新时代湖北讲习所”、院场会、百姓大舞台、电视、微信等为阵地,广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