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一家亲 脱贫有信心
2018/6/13
● 通讯员柯勇 郑舒鑫 黄治久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多少个日夜没有安宁,多少个周末没有消停,多少次走访没有记起,多少滴汗水没有擦净;一群人手拉手心连心,行走在沟沟岔岔山山峁峁,带着芳香的泥土,撒下辛勤的汗水,一路前行!在黄龙滩库区腹地为贫困户念起了“脱贫经”,上下齐心携手共进,信心百倍地唱响了“扶贫好声音”。今天,笔者带你一起走近深度贫困乡姚坪乡最偏远、最贫困村之一的肖家沟村,这里山大人稀、出行困难,大部分群众住的都是土坯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差……
一场夏雨来的突然,淅淅沥沥下个没完。
一条通往大山深处的泥泞小路上,一辆摩托车正艰难的行进。村支部书记魏书军双手紧握着方向盘,眼睛死死的盯着前面的路……大概了行半个小时只见山坡上突然出现一栋50、60年代的土坯房子,走出来一位老人老远和我们热情地打着招呼。
“稀客、真是稀客啊,快到屋里坐!”贫困户舒正清邀请我和书记进屋喝水。
“种地不缴税,政府给补贴,大病小病新农合报销,养老有新农保,娃子上学不交学费,现在党的政策要有多好就有多好,我们脱贫有信心了。自从和县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柯昌生结上‘亲戚’,他大老远地来帮我家制订脱贫计划,支持我发展产业,9月底就能搬进新家,他对我们家没的话说……”今年50岁的舒正清滔滔不绝地说。“还能做很多农活,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对我们老百姓,对我们贫困户真是太好了,过去,我家种玉米和小麦,年景好勉强能维持个肚儿圆。在结对帮扶下,我改种药材、养羊,去年已实现收入5000多元,看来我有个好‘亲戚’。”
“帮扶干部工作很认真,不摆谱、没架子,真心诚意为我们好,就像家里人一样。”住在陈家大院的陈大爷说,“有他们带我向前走,心里暖乎乎的!”
“住在山上,种点包谷,都给野猪吃哒!”“买个东西都不方便,说个话也找不到人,水泥路也快打通了,还是下山住好。”“我今年养了2头猪、50只鸡,种了4亩银杏……”今年68岁贫困户刘文青老人连连道出了自己的致富心声。他和老伴儿还住在山里,老伴儿常年有病,需他照料,3个儿子都在外打工。
“刚开始走访农户时,村民对我们都有些戒备,认为是做做样子。”姚坪乡干部(党委副书记)高勇介绍,随着工作的深入,解决困难群众日常的棘手问题,“不仅老乡对我们都很欢迎,就连村里的狗看到我们都不叫了。”
干群一家亲,脱贫有信心。像高勇一样的扶贫干部把贫困对象当作家人的情况比比皆是。
该乡大兴亲民为民之风,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解决群众困难。许多扶贫干部为不打扰百姓正常生产,选择在晚上到贫困户家中,跟贫困户商议脱贫事宜,谋划脱贫路子。部分扶贫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一边帮贫困户干农活,一边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
魏书军当选村支部书记之前,一直在外做生意,见识广、脑子活,他坦言:“要真正脱贫拔穷根,不是一朝一夕,也不能凭一己之力。过去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村集体零财政,村干部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法施展。如今有了驻村干部的支召,帮着我们出点子、筹资金、找项目,我们村脱贫致富有门路,我作为村干部也更有底气了,目前新建村党员干部服务中心投入使用;5公里的乡村公路正在紧张施工;村里3个扶贫搬迁小区正在建设;互联网络已架到村委会,逐步使农户用上网络……。”说起今后打算,魏书军有自己的想法,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进行帮扶,确保取得帮扶的实效,早日让贫困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同时,大力推进文明村、十星级农户等创建活动,促进村民不仅富口袋,而且富脑袋。
据了解,肖家沟村由石盆村和寺湾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18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8864万亩,全村5个村民小组, 243 户 811人,截止2017年底,全村贫困人口有183户62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5%;落实进城进镇集中安置的搬迁政策,有26户搬到窑淮镇、36户进城安置;主要产业是种养殖业(玉米、银杏、羊、鸡),有一半以上都常年在外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