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7日

黄埔军校曾在房县办分校

2018/3/9

本报讯 (十堰晚报记者罗毅) 黄埔军校和十堰颇有渊源。1926年3月1日,黄埔军校扩大改组,成立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军校设立了9所分校,其中第八分校就设在武当山下,后又迁往房县。黄埔军校第八分校从成立到裁撤历时6年,始终都在十堰境内,共培养了近万名军事政治人才。这些人才多数走上了抗战前线,为全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堰市档案馆珍藏的档案显示,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前身系国民党将领李宗仁设立的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1938年春,国民党第五战区所属部队在台儿庄(今属山东省枣庄市)重创日本侵略军后,向豫、鄂西部地区转移,1938年秋到达老河口(今属襄阳市)后,襄阳成为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十堰的武当山地区则为抗日防御作战的腹地。1939年1月,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在老河口市郊杨林铺成立,不久迁往武当山地区。1939年10月,国民政府统一军事训练机构,将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撤销,在其基础上成立了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因条件艰苦,就将武当道观作为校址。

当时,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直辖部队为学生、学员两个总队,以及练习营、军官教育队、步兵军士连、输送连和湖北省军官大队。校部还设有医务所、军械所、马区管理所、迎宾馆、军官研究队、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中正小学(子弟小学)等。学生总队设在周府庵校部内,其一大队及练习营一个连驻扎在附近的白果树晋府庵,练习营本部驻扎在遇真宫,军械所驻扎在附近的金花树,马匹管理所驻扎在紫阳庵,中正小学在白果树。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学生总队的学生学时为一年六个月,学员总队学员学时为六个月,学习内容大致为政治、军事、体操等。重点以军事教学为主,其中,军事课程较复杂。学生们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9点半睡觉,每天8节课,中途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军事课程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共分为入伍、学生、军官3个阶段。

入伍期为6个月,课堂学习和操场训练各半。课堂以学习典、范、令为主(即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要务令),另外有陆军礼节、内务规则、军人须知等。操场训练从单个姿势训练渐进到班排训练为主。在入伍期后几个月中,学生学习战斗演习、实弹射击、夜间演习、紧急集合、防毒防空等。体操训练有球类运动、跳高、跳远、马术、劈刺、跨越障碍等。该校各队设有简易书报室、大队设有阅鉴室、校部设有图书室,每周星期六举行内容丰富多彩的娱乐晚会。

学生教育期为6个月。军事教程以四大教程(即战术、兵套、筑城、地形测绘)为主。每星期在操场训练两次、战斗演习两次,以排连训练为主。学生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军官教育期为6个月。这个时期,各个课程着重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要求学生不仅要懂相关技能并能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平时沙盘演习和实地操作,使自己具有一名指挥者的指挥能力。如观察测绘地形、地物、地貌、山川河流、公路、铁路、桥梁、村镇、城市等;掌握各种兵器、兵种在攻防上如何配备,火力点的位置,障碍物的设置,指挥官的位置;实物与图纸的关系、位置、距离等。该校在战术、兵器、筑城教学上十分细致,确保能让每名学生理解。

1945年6月,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由武当山地区迁往房县,仅一个月后就奉命裁撤,学校十九期学生合并到位于西安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二十一期。不少岁数大些的房县人都还记得,当年黄埔军校迁往房县时,校址选在房县杨泗庙。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学员分为学员总队二期和学生总队三期。学员总队1941年底筹建,1942年在均县县城(今属丹江口市)正式建立。学员总队的学员大部分来源于第五战区所属各部队保送的基层干部。训练时间为6个月。每期学员千余人,共2400多人,毕业后自行回原单位工作。学生总队最初为第八分校第十七期步科学生第十六总队,于1940年3月接受教育,至1941年9月底毕业,有学生1400余名。当时抗日烽火在祖国大地燃烧,热血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十七期学生毕业后很快被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录取。而学生总队十九期学生1944年入校尚未毕业,日本即宣布投降。

在抗日战争中,十堰人民为保卫祖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市档案馆资料记载,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第十七期学生中,均县籍学生60余人,除15人任军职外,其余均系抗战文职人员或事务人员。第十八期学生和教官中,十堰籍有11位。他们离开学校后奔赴抗战第一线,不少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母女离散40年 元宵节喜团圆
分享到

© 2017 今日房县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