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帮实扶 兴业富民
2018/1/12
● 通讯员薛辉 李保华 宋若 杨义德
中村村,位于军店镇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全村18个村民小组,845户3446人。2014年以来,省发改委扶贫工作队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该村摘掉 “贫困帽”,兴业 “造血”奔小康。上月,全村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整村脱贫出列。
因户制宜精准帮扶
中村村两委在省发改委驻村工作队帮扶下,成立由党员、干部、群众代表组成的 “访贫识贫”小组,按照 “五定五看”和 “八进八出”等规定,进院入户走访座谈,审定贫困户272户882人。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因人因户制定帮扶措施,做到 “六到户”:即产业项目到户210户720人;救助到户41户134人;扶智帮困到户74户335人; (生活)救助保障到户145户435人;务工增收到户198户324人;搬迁住房到户135户413人。
几年来,为贫困户发放 “四子”资金248000元,兴业贷款4708000元,其中贴息补助230400元,务工奖励80000元,低保、五保、残疾人和养老金等保障资金415377元。
示范带动提升效益
村党员干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选择培育50多名产业发展探路人,成为村民兴业脱贫致富的引路人、牵头人、示范户。引导贫困人口向产业群、产业带、农业园靠拢,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
全村建立核桃、药材、苗木、花卉示范基地8000亩,养蜂350箱,种植魔芋550亩,养羊960只,养土鸡41000只。通过走 “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之路,以党支部引领、产业拉动、党员干部带头、合作社支撑的方式,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9500元。该村11组41户169人在专业大户刘运生带动下,利用屋后山林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创办生态养殖场,人均年收入近万元。同时,村两委兴办集体产业3个,连续两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
比学赶超 激发动力
该村坚持 “扶贫先扶志”,组织党员干部及产业发展引领人、示范人入院到户,采取户院 (群众)会、观摩样板会、科技培训会、评比表彰会等形式,增强贫困户自力更生意识、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该村5名村干部和25名青年党员,每人联系3—5户贫困户,引导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项目。同时,通过 “一帮一”和 “一对富”的比学赶超致富活动,加快贫困户致富步伐。贫困户何建元全家5口人,有4人参与脱贫致富竞赛。2016年,他家养鸡250只、猪4头、蜂2箱,种魔芋4亩,当年收入75000元,全家人均纯收入15000元。同院贫困户刘兴军,明学暗比发展致富产业……全村有162户贫困户通过参加比学赶超致富活动实现增收。
完善保障 整村脱贫
经过实干兴业,中村村整体出列,贫困人口实现 “一有、两不愁、三保障”。272户贫困户,每户有1—3项产业项目,人均年收入在5500元至9500元。
贫困人口教育有保障,没有因贫困辍学现象发生。需扶智的74户贫困户,每户有帮扶干部,扶持资金到户到人。
贫困户住房有保障。无房住的122户贫困户361人,住进了凤凰山易迁小区,同时村民民居翻新改造750户。贫困户刘运军向村干部熊德林说: “安置小区环境优美,我家住房有120平方米,三室两厅,不比城里人差。”
贫困户基本医疗有保障。该村需医疗救助的41户46人,户户有干部关爱,均享有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
改善环境 村美人和
在省发改委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该村以精准扶贫工作为抓手,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强力推动产业发展,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取得显著成效。去年7月,中村村被住建部评为2017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该村850余户村民分居在 “一河”(盘峪河)、 “三坡” (何家坡、熊家坡、王家坡)、 “两沟” (刘家沟、陈家沟),90%的农户房前屋后有树有果、有花坛、有绿水长廊。全村建文化墙25处,书写文明标语150多块 (处),构建了和谐的人居环境。
基础设施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扩宽村组公路6.2公里,新修灌溉支渠1.2公里,新建群众文化广场8个4500平方米,修建了一座占地5亩的人工湿地,铺设污水管网1.5公里,兴建了800多户群众安全饮水工程,户户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18个居民小组有安全农电网、入户光纤电缆、清洁的生活能源。村里有功能健全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疾病防控治疗卫生室以及学前及中小学教育基地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