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农罗先宏 要把日子过得比蜜甜
2017/1/11
本报讯 (通讯员蒋贤臻) “喂,老罗吗?像上次从你那儿买的的那种土蜂蜜还有没有?再给我准备300斤。”日前,蜂农老罗接到了远在福建福清市蜂蜜收购商何胜打来的电话。
老罗名叫罗先宏,今年62岁,是上龛乡双龙村一组农民,全家三口人,大部分家庭收入来源仅靠种植6亩承包地。以前老罗也曾经利用农闲之余养过蜜蜂,连续几年由于管理技术不到位,到了收益时节,却也是入不敷出,效益不佳。
上龛乡蜜源植物分布十分广泛,是中华土蜜蜂生存繁衍的天然场所,当地群众素有养殖蜜蜂的习惯,这里生产的土蜜蜂以其口味独特,色泽剔亮,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等天然优势,很受外界消费者青睐,但一直以来多以农户零星散养为主,未成规模。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党委、政府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以开辟一条产业链为支撑的贫困村致富路为起点,高度重视养蜂业的发展,把蜂蜜养殖产业纳入精准扶贫产业帮扶规划上来,以村为单位组建养蜂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加贫困户”和“老蜂农带新蜂农”的发展模式,聘请专业养蜂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技术指导,并制定发展一箱奖励一箱,所有产品包销的系列产业发展鼓励措施,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均享受产业扶持资金2000元,激发贫困户养蜂热情。并会同各驻村帮扶工作队针对所有贫困户致贫原因认真分析、分门别类、因人因户施策,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每户确定一项主导产业和一至两项替补产业。
有了这样的政策,早有规模养殖打算的老罗第一个报了名,2016年年初,以县规划局为主的“四双”帮扶工作队员为他送来了40个蜂箱。“我觉得这个项目很适合我,对我来说养蜂就像种庄稼一样,我有一定的经验,再加上合作社技术员的指导和政府的扶持,我有信心把养蜂的事儿做好。”
进入10月份,到了蜂蜜收获的季节,笔者再次来到双龙村,看着一桶桶收割回家的蜂蜜,老罗乐得合不拢嘴。“我今年养蜂60箱,采收峰蜜将近800斤,保守的说,可以卖个45000块钱以上,儿子在外务工收入也有20000块左右,加上老伴在家养鸡、养猪和各项政策补贴,全家收入70000多块钱,现在政府又帮我们建起了安置小区,我也按政策分到了一套75平米的安置房,等到这最后一批蜂蜜卖出去以后,我也就告别贫困户的身份啦。”
“感谢政府和帮扶干部尽心尽力扶持我的蜂蜜养殖产业,来年我还要扩大养殖规模,争取把日子过得比蜂蜜还要甜。”老罗一边张罗着请我们品尝他的蜂蜜水一边笑着说到。
老罗名叫罗先宏,今年62岁,是上龛乡双龙村一组农民,全家三口人,大部分家庭收入来源仅靠种植6亩承包地。以前老罗也曾经利用农闲之余养过蜜蜂,连续几年由于管理技术不到位,到了收益时节,却也是入不敷出,效益不佳。
上龛乡蜜源植物分布十分广泛,是中华土蜜蜂生存繁衍的天然场所,当地群众素有养殖蜜蜂的习惯,这里生产的土蜜蜂以其口味独特,色泽剔亮,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等天然优势,很受外界消费者青睐,但一直以来多以农户零星散养为主,未成规模。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党委、政府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以开辟一条产业链为支撑的贫困村致富路为起点,高度重视养蜂业的发展,把蜂蜜养殖产业纳入精准扶贫产业帮扶规划上来,以村为单位组建养蜂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加贫困户”和“老蜂农带新蜂农”的发展模式,聘请专业养蜂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技术指导,并制定发展一箱奖励一箱,所有产品包销的系列产业发展鼓励措施,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均享受产业扶持资金2000元,激发贫困户养蜂热情。并会同各驻村帮扶工作队针对所有贫困户致贫原因认真分析、分门别类、因人因户施策,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每户确定一项主导产业和一至两项替补产业。
有了这样的政策,早有规模养殖打算的老罗第一个报了名,2016年年初,以县规划局为主的“四双”帮扶工作队员为他送来了40个蜂箱。“我觉得这个项目很适合我,对我来说养蜂就像种庄稼一样,我有一定的经验,再加上合作社技术员的指导和政府的扶持,我有信心把养蜂的事儿做好。”
进入10月份,到了蜂蜜收获的季节,笔者再次来到双龙村,看着一桶桶收割回家的蜂蜜,老罗乐得合不拢嘴。“我今年养蜂60箱,采收峰蜜将近800斤,保守的说,可以卖个45000块钱以上,儿子在外务工收入也有20000块左右,加上老伴在家养鸡、养猪和各项政策补贴,全家收入70000多块钱,现在政府又帮我们建起了安置小区,我也按政策分到了一套75平米的安置房,等到这最后一批蜂蜜卖出去以后,我也就告别贫困户的身份啦。”
“感谢政府和帮扶干部尽心尽力扶持我的蜂蜜养殖产业,来年我还要扩大养殖规模,争取把日子过得比蜂蜜还要甜。”老罗一边张罗着请我们品尝他的蜂蜜水一边笑着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