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力奔富路——我县实施产业扶贫观察
2016/8/25
● 特约记者 况建斌
“三年总体脱贫、五年同步小康,奋力走在全省精准扶贫前列。”这是我县实施精准扶贫的总目标。去年以来,我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精心绘制帮扶“战略图”,精细制定驻村“职责图”,精确制定脱贫“路线图”,按照“传统产业助民、特色产业惠民、朝阳产业富民”的思路,精准引导、帮助贫困村、贫困人口发展烟叶、食用菌、中药材、山羊、茶叶、核桃、蔬菜、大鲵等八大特色产业,探索“园区+”、“统分经营”、“租金+薪金+股金”、“四包”、“直通车”、“租包结合”、“借种还种”、“双带”等八大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做大传统产业
“合作社包技术、包供种、包饲料、包销售,我只负责好好喂养,今年出栏50只山羊,净收入2万多元不成问题。”门古寺镇项家河村精准扶贫对象陈家地,看着膘肥体壮的一群山羊高兴地说。
包技术、包供种、包饲料、包销售,这是我县在发展山羊产业过程中探索出的“四包”模式,即由养羊大户成立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对愿意养羊但无经验无资金的贫困户提供“四包”服务,为贫困户解决山羊养殖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精准扶贫中,我县把以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作为速效致富产业之一,在三元杂交、“1235”科学养殖模式基础上,探索出了市场与农户无缝对接的“四包”模式。目前,全县已成立“四包”模式养羊专业合作社23家,年饲养量达500只的羊场有40个,年饲养量达1000只的羊场有3个,年饲养量达2000只的羊场有2个,全县共有养殖户1.9万户,山羊饲养量100万只,年均可带动1890户6048名贫困人口脱贫。
做强特色产业
烟叶进炉烘烤,空场耳菇成片,屋旁乌鸡翩迁……日前,记者在青峰镇卧牛观村看到,在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的带动下,贫困户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干,一派喜人景象。
烟叶、牛羊、鸡鸭、耳菇等,是房县传统特色产业。为确保传统特色产业与贫困对象的意愿精准对接,变成户户受益的实惠产业,我县采取 “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的“双带”模式推进产业扶贫,让特色产业在较短时间内落户贫困村,加快扶贫对象脱贫进程。
卧牛观村党支部书记张启龙,养殖黄牛、山羊、乌鸡,种植烟叶,存栏畜禽价值达260余万元,烟叶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每个党员干部、能人大户包联1至2户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制订产业脱贫计划,解决产业发展中资金、技术等问题。目前,该村32户发展烟叶800余亩,15户集中发展代料耳菇40万袋,21户养殖山羊3000多只,41户养殖乌鸡16000多羽,有100多名村民常年在合作社打工,今年68户240人可实现脱贫。
做优朝阳产业
“我养蜂50多箱,政府奖励了我30个蜂箱。今年晴天多,花多、蜜好,合作社定价收购,不仅两个孩子上学费用有了着落,明年还想换换我那几间土坯房!”高温下,上龛乡仓坪村三组村民陈绍财一边干活一边对记者说。
为加快精准扶贫对象脱贫步伐,我县采取“直通车”模式,大力发展蜜蜂养殖这一朝阳产业。养蜂“直通车”模式,即对愿意发展产业而没有启动资金的贫困户,采取政府扶持合作社的方式,给予每个贫困户2000元启动资金,合作社凭精准扶贫惠民卡直接发放蜂箱、蜜蜂和收购订单,贫困户只负责精心喂养、管理,蜂蜜全部由合作社收购、销售。今年,上龛乡按照“直通车”模式,发展蜂农596户,养蜂8416箱,可帮助310户1240人实现脱贫。
据了解,我县按照“八大扶贫模式”已发展食用菌3000万袋、核桃54万亩、中药材34.2万亩、茶叶13万亩、高山蔬菜16万亩、烟叶5万亩,养殖山羊89万只、大鲵70万尾,可带动5万贫困人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