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无犬女 窑淮两代人接力“全省山区一级文化站”
2016/7/20
薛燕在文化站图书阅览室帮孩子们选图书
为了父亲的嘱托,她放弃考大学的梦想,毅然挑起繁荣家乡文化事业的重担,兢兢业业,倾情付出,为乡亲们打造精神家园。她,就是窑淮镇文化站站长薛燕。
一个弱女子的人生选择
1972年,薛燕出生于窑淮镇后河村,这里山大人稀,地处偏远,能走出大山“拿工资”的人屈指可数,其父薛继文算是一个 “吃公家饭的人”——窑淮镇文化站站长。1990年,薛继文把窑淮镇文化站建设成了 “湖北省山区一级文化站”。随后,窑淮镇文化站按照全省 “山区一级文化站”可增配一名临时工的政策,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招贤纳士。但当时,很多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不愿在家守着清贫日子,更看不上临时工这个 “待遇”。
无奈之下,薛继文想到了正读高中的女儿薛燕。 “这工作总得有人做,你不帮我,谁还能帮我呢?”一个周末的傍晚,父女二人促膝长谈。看着为了家乡文化事业日夜奔波而渐渐苍老的父亲,薛燕心一软,答应了父亲的请求。
1990年4月,薛燕放弃了大学梦,成为了窑淮镇文化站的一名临时工。工作虽然辛苦,但薛燕却从中体会到了文化工作的乐趣。“我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我始终坚信我的理想之花能在农村文化事业的沃土上开得更加鲜艳。”薛燕说,她要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跟随父亲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1992年,全省实施乡镇文化干部招聘,薛燕成为了窑淮镇文化站正式职工。
一个老父亲的殷切嘱托
2010年3月,年满60岁的薛继文退休了,薛燕接替父亲成为窑淮镇文化站新一任站长。3月25日上午,薛继文在县里办完正式退休手续后,匆匆赶回文化站。一场只有父女二人在场的工作交接仪式,就这样在薛继文对女儿的叮嘱中开始了。 “窑淮镇文化站是老先进,一定要保持始终处在先进行列;群众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作为文化站负责人,一定要尽到责任;文化站这个阵地不能丢,一定要发挥好它的作用。”薛继文的 “三个一定”,让薛燕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父亲的嘱托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会珍藏心中,不敢忘怀。”薛燕说。在她的努力下,窑淮镇文化站积极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群众文化活动好戏连台,得到了市、县文化主管部门及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2013年7月,薛燕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年至2015年,窑淮镇文化站连续被县文体局授予 “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个乡镇文化站的精神引领
为了让文化站成为乡亲们的精神家园,薛燕对文化站重新规划改造,将一楼改为多功能活动厅,确保群众排练节目有场地;二楼增设图书阅览室,为乡亲们提供学习场所;三楼增设公共电子阅览室,常年开展 “QQ亲子热线”活动,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搭建了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儿女交流的平台。
为壮大基层文化团体,薛燕申报成立了1个文艺分会、4个文艺团队,将其纳入文化站管理。她还深入全镇14个村,以农家书屋为依托,3年中指导兴建了 “村民活动之家”14个,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薛燕的努力下,乡亲们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她自己的家庭生活却不尽人意。2005年初,因感情不合,薛燕的丈夫离她而去。文化站离不开薛燕,照料孩子的任务就落到了她年迈的母亲身上。2015年5月4日,薛燕的母亲在河边洗衣服时不慎跌倒,头部受重伤,于当晚9时去世。 “尽管感到对母亲、孩子亏欠很多,但为了乡镇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了给乡亲们打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我义无反顾。”每当回忆起这些事,薛燕总是满眼泪水。
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坚守
至今孑然一身的薛燕,依然奔走在繁荣基层文化事业的道路上。翻阅薛燕近几年的工作计划一览表,文化活动场次、电影放映场次、校园文化辅导、广场舞大赛、农家书屋工作安排、文体设施配置与管护、非遗项目保护、田野文物看管、民间艺人评审、民间文化保护示范村申报、阵地活动量化管理等工作安排得很详细且一目了然。
“忙成这样图个啥?”经常有人这样问薛燕。 “人的一生,做一件事就要成一件事,这样才能过得安心、充实、快乐。”薛燕说。
始终让薛燕感动的是,父亲薛继文虽已退休多年,但心却从未离开过窑淮镇文化站。每逢薛燕下乡、开会或出差,薛继文就主动到站里替她值班;薛燕进村入户扶贫,薛继文就帮其排练节目……为了家乡的热土,父女俩始终在并肩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