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9日

野 读

2015/8/19

● 戢建华

我出生于城郊的农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村小。那时,我刚刚认识了一些字,骨子里萌动着一股强烈的阅读欲望,但那个时候的农村几乎是没有什么书可读的。于是,放学的路上,遇到一些墙壁上刷着的毛主席语录,总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认真朗读一番,显摆一下自己能识得字。
有一天,同伴学军神秘地告诉我,他发现他爷爷有一个小木箱,里面装的全是书。他爷爷我见过,穿着一件不合时宜的长衫,还戴着眼镜,一副旧社会账房先生的模样,那肯定是识得字的。于是,我极力怂恿说,那你悄悄地偷一本出来我们看吧。为此,我们还对偷书的细节进行了谋划,比如趁他爷爷睡觉时,看书出神时……
再放学时,学军对我激动地拍着书包,我立即意会。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到一处田野里,学军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厚本头,书名是《绣像英烈传》。时值秋天,田野里已没有了庄稼,谷茬和泥土都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我们并肩坐在垄沟里,背靠着田埂,在夕阳柔和的光影下,兴奋地进入到朱元璋的时代。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 到看不清字时,我们才发现太阳已经落山了,亲切的村落到处已是炊烟袅袅,快到吃饭的时候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分别,把书折上记号,相约明天放学后再接着看。
我们一连在田野里看了一个星期,从朱元璋童年放牛一直看到和刘伯温、徐达等叱诧风云打天下。正看得欲罢不能时,第二天,学军沮丧地告诉我,那本书被他爷爷发现了,不仅收了书,箱子还上了锁。
但精彩故事还没到结尾,心里总是放不下的。就像一粒糖果,刚尝到甜味,就被夺去,总是心不甘的。于是,我和学军商量着星期天到县城的电影院外面的书摊去看书,那里兴许有我们梦寐以求的朱元璋故事。但书摊上看书是要钱的,虽然只两分钱一本,但农村孩子是没有零花钱的。
在茫然四顾时,我们突然发现了附近的预制板厂,那里有许多废弃的钢筋头。为了心中的精彩能继续演绎下去,我们每天放学后就去预制板厂捡钢筋头,藏在书包里带回家,星期天到供销社里一卖,居然得了五角钱。在电影院外的书摊上,我们真的找到了朱元璋的小人书,终于如愿以偿地目送着朱元璋当上了明太祖。
时过境迁,我如今已年近不惑。女儿也爱看书,且买书花费不菲。有一天,女儿和我玩古诗接龙游戏,女儿读,儿童散学归来早。我答,最是野外读书时。女儿大叫,错了,是忙乘东风放纸鸢!我笑着说,我说的是我的童年。
(作者系县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干部)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姜照辉等人的文艺作品入选《十堰文艺作品选本》并出版发行
分享到

© 2017 今日房县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