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若比邻
2014/2/28 作者 特约记者陈竹 通讯员李新宇 谢星
——我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系列报道之二
每当东方欲晓,晨曦初露,在县城沿河两岸的林荫道上,一阵阵矫健的脚步声踏破了小城的宁静,那是晨练的人们正在进行各种健身活动;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散布在城市的各个广场就成为了欢乐的海洋,市民群众或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或迎着微风缓缓漫步,一幅幅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让人流连、令人动容。
创建在推进,面貌在改变,市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公共绿地的建设。随着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县城北门河桥两岸因为是三河交汇之处,摇身变成一片风水宝地。河面水平如镜,两岸杨柳依依,加上新建的音乐喷泉,这里无疑是房地产开发的黄金口岸。不少房地产开发商看得心痒,但县委县政府却顺应了更多的市民的要求,在这里建起了迎宾广场,变成市民休闲的乐园。在园林县城创建中,县委县政府舍得为城市留白,舍得牺牲眼前利益,将房地产开发项目与公共绿地建设捆绑运作,地方政府收益部分主要用于城市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在寸土寸金的沿河两岸随处可见城市绿地、公共广场。
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多休闲、娱乐场所,五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6.8亿元,用于绿地建设,新增绿地30公顷,新建公园、小游园、绿化广场、街头绿地30个;新建和改建了28条道路,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达到96%和81.4%,建成区绿地面积503.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23.6公顷,实现了点上成景,线上成带,面上成林的绿化格局。
在城市建设中,我县始终把人的感受放在首位,将市民的需求作为第一目标。针对过去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人口密度大、人均绿地少的不足,县委县政府加强绿化设计方案的审批管理,严格控制商住小区建设密度,明确要求小区绿化率不得低于40%,同时做到边建设、边绿化,项目竣工,绿化完成。
从曾经的“人定胜天”,到现在的道法自然,我县的城市河道治理就是一个鲜活事例。从2000年开始,我县先后治理西河、三道河、马栏河、盘峪河共10公里河道,硬是让过去的“龙须沟”变成了环绕县城的“西子湖”。 河道景观在年复一年的建设中蜿蜒伸展,思维理念也在日复一日的探索实践中悄然转变,在满足城市防洪需要的前提下,建设者们更多的考虑恢复河岸天然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大力实施生态河堤建设,增加浅水区、水生植物、亲水平台、栈桥等,形成水陆交融的景观效果,既解决了防洪能力不足的问题,又满足了市民亲水近水的要求,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新建成的诗经文化公园诗经长卷前,一位小女孩正在跟着妈妈吟诵刻在长卷上的诗经名句。我县在绿地规划建设中巧妙的融入房陵文化,立足诗祖故里,大手笔建设了诗经文化公园、诗经景观大道;以古代大孝子黄香的感人事迹为背景,建设了黄香广场,让游客在游憩中既能欣赏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又能感受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移步换景皆是绿,人与自然若比邻。现在,人们闲暇时间总爱到公园走走,去广场坐坐,浓荫下,绿丛中,老人们怡然自得,孩子们笑声朗朗,人们尽情享受着绿色生活带来的幸福与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