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打造竹房城镇带党建示范区
2011/10/26
在化龙堰镇古城村,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居民小区迎接农民陆续入住;在窑淮镇界山村,依山就势新建的文化广场为宁静的山村增添了都市气息。竹房城镇带房县片区建设起势如虹,进展迅速。今年以来,我县围绕保障和推进竹房城镇带建设,按照 “由点及面、多点成区、连区成带”的思路,全力打造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党建示范区,初步形成一个以城带乡、城乡互促、资源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党建示范区。
组织共联创新模式促发展
为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我县以开展 “领导联点建党建示范区、组织联创建‘五好’党组织、党员联手建帮扶新机制、党群联动建和谐新农村”的 “四联四建”活动为载体,推行县直机关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机关党员与农村党员结对互联互帮制度。全县5位县委常委、96名乡党员领导干部、321名村干部分别联系5个乡镇、94个村、665个组,每周确定1天为党建指导日,94个县乡共建机关党组织与联系村每月确定3天作为集体活动日,共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形成条块结合的城乡互联新格局。
同时,我县还探索推行了以 “定工作经费、确保有钱办事,定岗位职责、确保有人干事,定待遇报酬、确保干好有希望”为主的“三定三有”制度。县乡按照党员总人数年人平50元、村按照年平2万元的标准,采取多方统筹办法,项目式抓党建,集中资金办大事。今年以来,我县统筹财政及县直部门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乡村自筹300多万元,建设党建示范点22个、党员示范基地27个,以示范引导,以龙头带动,形成了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活力之源。
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促发展
为科学整合党建资源,我县从全县退二线干部中选派50多名优秀干部到基层担任党建指导员,200名县乡机关干部到村挂职,100多名村两委干部到县直单位学习交流。同时,统筹县国土资源、环保、水利、交通等18个部门项目资金2亿元,用于城镇带和示范区建设;采取“县财政投一点、县委组织部奖一点、乡镇补一点、村自筹一点”的办法,按照“每村投入不少于60万元、总占地面积不少于3亩、办公场所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广场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总体要求,共投入资金1530万元,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6个。
大力实施 “党组织和党员创业致富计划”,探索推行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上、支部建在工业园区上”的“支部+产业”模式,整合党建资源。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军店镇、化龙堰镇核桃、药材,窑淮镇茶叶,红塔镇种羊繁育为主的菌、药、畜、茶、果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板块,发展核桃12万亩、中药材8.2万亩、茶叶3.4万亩、食用菌1320万袋,养殖山羊40万只;以城关镇泰山庙工业园区、桃园回归创业园,红塔镇高枧产业园为主的工业发展核心区,培植亿元企业22家、规模企业44家。
教管共抓建好队伍促发展
为抓好城乡党员的教育管理,我县建立健全了党员教育管理共抓机制,促推党员队伍建设一体化进程。我县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党员咨询服务电话等,组织农技人员到基层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等培训。在党员发展上,打破身份、地域和户籍界限,对城乡之间流动的优秀农民工和各类优秀人才,由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实行双重培养。今年,全县共培养外出务工入党积极分子156名,发展新党员87名。同时,我县还充分利用县乡党校、村产业基地等资源,采取农村党员到县乡党校、机关培训交流,机关党员进村入户、体验农村生活、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等方式,开展“互学互动互帮”活动,参与党员达8000多人次。
创新激发活力,改革引领发展。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渊说:“把党建资源对接发展,竹房城镇带党建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是房县打造活力党建、民生党建的一个新开端,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马金安 杨波)
组织共联创新模式促发展
为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我县以开展 “领导联点建党建示范区、组织联创建‘五好’党组织、党员联手建帮扶新机制、党群联动建和谐新农村”的 “四联四建”活动为载体,推行县直机关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机关党员与农村党员结对互联互帮制度。全县5位县委常委、96名乡党员领导干部、321名村干部分别联系5个乡镇、94个村、665个组,每周确定1天为党建指导日,94个县乡共建机关党组织与联系村每月确定3天作为集体活动日,共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形成条块结合的城乡互联新格局。
同时,我县还探索推行了以 “定工作经费、确保有钱办事,定岗位职责、确保有人干事,定待遇报酬、确保干好有希望”为主的“三定三有”制度。县乡按照党员总人数年人平50元、村按照年平2万元的标准,采取多方统筹办法,项目式抓党建,集中资金办大事。今年以来,我县统筹财政及县直部门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乡村自筹300多万元,建设党建示范点22个、党员示范基地27个,以示范引导,以龙头带动,形成了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活力之源。
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促发展
为科学整合党建资源,我县从全县退二线干部中选派50多名优秀干部到基层担任党建指导员,200名县乡机关干部到村挂职,100多名村两委干部到县直单位学习交流。同时,统筹县国土资源、环保、水利、交通等18个部门项目资金2亿元,用于城镇带和示范区建设;采取“县财政投一点、县委组织部奖一点、乡镇补一点、村自筹一点”的办法,按照“每村投入不少于60万元、总占地面积不少于3亩、办公场所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广场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总体要求,共投入资金1530万元,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6个。
大力实施 “党组织和党员创业致富计划”,探索推行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上、支部建在工业园区上”的“支部+产业”模式,整合党建资源。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军店镇、化龙堰镇核桃、药材,窑淮镇茶叶,红塔镇种羊繁育为主的菌、药、畜、茶、果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板块,发展核桃12万亩、中药材8.2万亩、茶叶3.4万亩、食用菌1320万袋,养殖山羊40万只;以城关镇泰山庙工业园区、桃园回归创业园,红塔镇高枧产业园为主的工业发展核心区,培植亿元企业22家、规模企业44家。
教管共抓建好队伍促发展
为抓好城乡党员的教育管理,我县建立健全了党员教育管理共抓机制,促推党员队伍建设一体化进程。我县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党员咨询服务电话等,组织农技人员到基层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等培训。在党员发展上,打破身份、地域和户籍界限,对城乡之间流动的优秀农民工和各类优秀人才,由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实行双重培养。今年,全县共培养外出务工入党积极分子156名,发展新党员87名。同时,我县还充分利用县乡党校、村产业基地等资源,采取农村党员到县乡党校、机关培训交流,机关党员进村入户、体验农村生活、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等方式,开展“互学互动互帮”活动,参与党员达8000多人次。
创新激发活力,改革引领发展。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渊说:“把党建资源对接发展,竹房城镇带党建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是房县打造活力党建、民生党建的一个新开端,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马金安 杨波)